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新京報:復興航空為何空難頻頻

陶短房

2015年02月05日09:1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復興航空為何空難頻頻

  視點

  台灣地處季風帶和強對流天氣多發區,島內航線多為短途支線,所使用的ATR等渦輪螺槳客機飛行高度、速度等都不如大型噴氣式客機,這些都無疑增大了這類飛機、航班的事故隱患,也無疑要求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

  2月4日,台灣復興航空一架自台北鬆山飛往金門,執行GE235航班的ATR-72支線客機在基隆河新北市河段墜毀,機上58名乘員全部墜河,截至目前已知至少有23人遇難。

  這是復興航空成立64年來第6次機毀人亡事故,也是該航空公司ATR-72渦輪螺槳支線客機第8次事故暨第4次墜機。該航空公司第一次ATR-72墜機是1995年1月30日的GE510A撞山事故,此前最近一次,則是去年7月23日GE222航班在澎湖墜機、導致48人死亡的事故,如此大密度的事故,且事故集中在同一種機型,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罕見的。

  據台灣民航局消息稱,此次失事的客機是ATR系列最新型號,去年4月剛投入運營,今年1月即進行大修,也就是說,這架客機從投入航線運營到大修不過10個月,從大修到失事更不到一個月。

  去年GE222空難的原因被歸結為天氣惡劣和調度不當,但此次空難時天氣情況良好。不僅如此,據悉執行本次航班的3名機組人員最短的也有4914小時飛行時間,最長的竟達16121小時,飛行經驗十分豐富,這從飛機失事后能夠在漲潮的基隆河上迫降、不至造成更大傷亡上就可見一斑。

  正如許多島內外觀察家所言,台灣有關方面在民航事故調查問題上存在一些效率問題,許多著名空難的成因、責任長期混沌,甚至成為不解之謎。即以復興航空為例,該公司最早一次機毀人亡空難,是1958年10月1日的“藍天鵝”包機空難,由於該機墜海時機特殊、部分乘員身份敏感,直到2012年螺旋槳意外出水,事故調查才重啟。去年GE222空難的責任分配問題,至今也仍有許多爭議。

  台灣地處季風帶和強對流天氣多發區,氣候復雜多變,島內航線多為短途支線,所使用的ATR等渦輪螺槳客機飛行高度、速度等都不如大型噴氣式客機,這些都無疑增大了這類飛機、航班的事故隱患,也無疑要求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

  復興航空的ATR系列客機屢屢發生重大事故,但事后調查卻常常輕描淡寫。這架失事客機究竟何以交付不久即大修,大修不久即失事,整個流程中有無原本可避免的疏漏,都是需要認真交代的。

  ATR-72的航線多系飛往離島,前往台灣旅游的大陸觀光客隻要去這些離島游覽,對這樣的航班便幾乎避無可避。而此次失事的GE235系飛金門,金門又是“小三通”的接駁地,這些都注定了大陸乘客會密集出現在ATR支線飛機上,此次失事航班上就有多達31人的大陸客群體(兩個旅行團和4名自由行客人)。

  由此可見,台灣支線客機的安全,不僅關乎台灣島內乘客、如今也越來越關乎大陸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危,對此復興航空和台灣有關部門需要作出縝密調查和認真交代,大陸相關部門也應予以跟進和關注。

  □陶短房(學者)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