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新民晚報:龐麥朗的生產邏輯

何小手

2015年01月19日15:49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龐麥朗的生產邏輯

  《人物》雜志題為《驚惶龐麥朗》的報道上周引發輿論波瀾,爭議的焦點是,文章涉及大量新聞當事人的私生活,記者在報道過程夾雜了個人判斷,其中不乏刻意貶低的內容。過去媒體報道不乏爭議,業內人士往往會從專業角度探討記者的報道技巧和尺度,以達到呈現事實和保証公正的平衡。但《驚惶龐麥朗》所引發的討論並非止於新聞操作層面,如何看待龐麥朗,他為什麼被集中消費,以及這種社會亞文化的生產邏輯,相對而言更引人關注。

  龐麥朗走紅是因為他的那首《滑板鞋》,這是一首平常的網絡神曲,它所展現的音樂水平和專業素養非常有限,問題在於,創作者本人的身份讓外界對這首歌的評價充滿了分歧。有的人覺得它一無是處,而著名導演賈樟柯在微博上表示這首歌把他聽哭了,並認為它呈現了“准確的孤獨”。可見,同樣一首歌可能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對於龐麥朗,鮮有人因為他的這首作品而夸大他的才華,外界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尊重並理解他的處境和夢想,但他的夢想只是夢想,不可能成為舞台中央的明星,其作品除了帶來片刻感動,更多的是難堪。

  一位草根獲得虛名,且以被人圍觀和嘲諷為代價,這種出位的方式多少有些殘忍。“嘲笑龐麥朗太容易,理解龐麥朗太難”,經歷對媒體的多番批評,龐麥朗這種社會角色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他是近年來草根群體的典型,這一群體的特征是,他們往往有著小鎮青年的身份,有著與自身才華不相稱的夢想,在外界看來這樣的夢想只是一種無知者無畏式的執著。這種自我定位和外界認知之間的反差,造就了龐麥朗們的滑稽感和話題感。

  操盤手敏銳地發現了此類話題的槽點,並不遺余力地挖掘這些草根夢想家,將他們推上前台。這樣的操作手法很常見,有評論將龐麥朗與芙蓉姐姐、鳳姐這類網絡名人相提並論,認為“他們能夠‘成功’,恰恰才是噩夢和悲劇的開始。”《驚惶龐麥朗》曝光后,在不少人看來龐麥朗是受害者,然而,如果用炒作的邏輯去分析,恐怕又是另外一種結果。互聯網提供了社會亞文化的傳播平台,不少案例表明這種文化具備足夠的消費潛力,記者的問題在於順應這種消費邏輯,卻不會追問,龐麥朗是一個人在戰斗嗎,他為什麼會脫穎而出,這純粹是他努力的結果嗎?在報道者的視野中對方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家,他們自覺地將龐麥朗作為奇葩來審視,忽視了互聯網環境下此類角色的生產邏輯。《驚惶龐麥朗》的觀察視角頗具代表性,非主流和亞文化現象構筑了一種消費陷阱,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