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直為法國漫畫雜志遭遇恐怖襲擊事件糾結。言論的邊界和對於信仰的尊重以及何謂諷刺何謂煽情?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發出的詰問,“To be or not to be”,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在浙江一位老人眼裡,沒有這麼多花花腸子,直接上手榴彈。
據錢江晚報、金華日報聯合報道,去年懷揣手榴彈試圖引爆與司機同歸於盡的金華老人王世潮,因涉嫌爆炸罪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此案12日開庭審理。事件發生在去年10月,70多歲的王大爺因為常坐的某趟公交車有兩次沒有停在他跟前,而是需要他走五米才能上車,而心生怨恨。先是用磚頭砸了車玻璃,家人賠償600元了事。王大爺郁悶難平,想起家裡還有一枚“文革”時期私藏的手榴彈,遂決意用這個和司機同歸於盡。案發時,王大爺就坐在司機后面,車上還有十幾名乘客。萬幸的是,手榴彈因為年代久遠,已然失效,除了爆出一陣白煙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傷害。而在庭審中,王大爺的律師也以此為由請求法庭輕判。
假如不考慮王大爺具體的個人情況,僅就事實而言,對暴恐事件驚魂未定的人們很難在感情上對王大爺抱有同情。他認定的仇怨,在別人看來根本不值一提,而在他對車上無辜的十余名乘客和周遭路人的生命根本未加考慮。此案結果如何,相信法院會有自己的判斷。不過,結合一段時間以來發生在一些老人身上的新聞,我們不得不為這個日漸龐大的群體而憂心忡忡。
在對2014年的各種盤點總結中,“老人變壞”抑或“壞人變老”在某些榜單裡成為熱詞。如王大爺這樣連手榴彈都用上的,是極端案例。但在公交車上為了讓座與否產生糾紛,廣場舞大媽們和附近業主如陣地攻防戰一般的場地爭奪,還有經典的“扶不扶”等社會問題,都把矛頭指向了一貫以慈祥和藹、世事練達著稱的老年人群體。當然我也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機構,都看到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行動。比如,頗有一些地方將“常回家看看”和“禁止啃老”作為法律法規,還有很多社會組織沒事兒就開展幾百人給爹媽洗腳、跪拜叩頭的活動,現場又是放音樂又是有人如唱歌一般宣講著孝道,非要讓你哭得如喪考妣不可。但那些老人真正的孤獨和焦慮,豈是這些場面上的孝順所能化解的?現在老人的一些不為人所理解的“惡性”,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其內心創傷的一種發泄,在他們觸犯法律之前,就真的無法矯正嗎?王大爺的子女在他拿磚頭砸車之后,賠了600元善后。但這錢顯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老人自有老人的偏狹,生活中不難看到一些青壯年時著名的好脾氣,老了之后反成了“一根筋”,桑榆晚景,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夕陽無限好。
現在社會上,針對孩子的各種培訓、各種輔導多如牛毛。針對老人的,無非也就是照顧吃喝、進行基本陪護。甚至有些養老院還爆出老人身故之后眼球被嚙齒類動物吃掉的慘事,而這家養老院回復“養貓了”……我們的眼睛不能隻盯著下一代,而把上一代當成隻要有吃有喝就可以不用管了的生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