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先后發生一悲一喜的兩個事件,先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突發心臟病逝世,引發司法界、律師界及至更廣泛人群的自發悼念,之后是延宕已久的聶樹斌案迎來轉機,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復查。兩個事件都掀起了不小的輿論波瀾,尤其是聶樹斌案,由於遲遲未予了結,附加於此案的爭議與批評一直縈繞不散,此次轉機無疑讓輿論再次升溫。
鄒碧華的去世引發的輿論反響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很多人此前對這位法官了解甚少,直到紀念與評論文章成為新聞熱點,業內人士緬懷其人其事,人們才得知這位法官在當前中國司法界的地位。他在推進司法改革的積極作為,以及處理法官和律師關系方面的真知灼見,讓很多業內人士尤其是律師視其為知音。過去圍繞一些司法個案,法官與律師成為沖突的主角,這也使得一些人對司法界產生了負面印象。鄒碧華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實現和解,他中立、專業地扮演著自身的角色,正是因為這些表現,他贏得了各方的尊重。這位正值壯年的官員,他的遽然去世讓人唏噓,而外界由此引發的對他的濃重緬懷,是否也可從中看出世道與人心?
說聶樹斌案此次轉機是喜事,多少有些勉為其難。過去幾年,這個案件所受到的輿論關注早已超越了司法層面,讓人們不解的是,即便越來越多的証據都指向聶樹斌被冤屈這一結果,各方三番五次致力於推動再審乃至糾偏,直至今日,案件仍然懸而未決。這就注定了案件對輿論的影響,此案大凡有點風吹草動,都容易觸動輿論神經。它的冤案嫌疑,以及由此關聯的聶樹斌及其親屬的遭遇,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更進一步,對冤案糾偏過程中,這樣一個個案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什麼在阻礙案件重審,外界雖然不得而知,但不可避免地產生聯想。
在“公平正義”這類詞匯深入人心的今天,聶樹斌案隱約卻道出相反的事實。對此案的處理,很大程度上已被外界視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不少評論文章再次引用司法界的那句經典名言:正義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這代表了多數人的立場,對於冤案人們或許不會有太多的驚異,真正的缺憾在於,過去的經歷表明,社會亟亟追尋的公平正義未能及時在這樣的案件中得到體現。人們關注冤案,目的就在於彌補這種缺憾。
幸好,總有那麼一些信號告訴人們,法治正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鄒碧華去世所引發的輿論反響表明,前人的努力受到了尊重,也必然激發后來者去追隨,去效仿。而聶樹斌案如今出現的難得轉機,似乎也在提醒我們,遲到的正義有望給予每個人以寬慰。這或許不會讓所有人滿意,但終歸讓所有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