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章正:剩女們,要敢於挑戰世俗的偏見

2014年11月11日08:49    來源:荊楚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章正:剩女們,要敢於挑戰世俗的偏見

  余小姐身高1.75米,985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她剛進律師事務所時,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律師助理,兩年內,她很快獨立出來,自己接案子打官司。這段外人看來的成功經歷,至今余小姐也不清楚是好是壞。她一直在等著被追求、被表白,結果發現被動的等待中,錯過了很多姻緣,最終被“剩”了下來。(11月10日浙江日報)

  不經意間,11月11日已經被年輕人調侃成“光棍節”,討論剩女的話題,也顯得非常應景。剩女就是指城市中高智商、高學歷、高收入、長相好,但卻錯過了最佳適婚年齡且未找到歸宿的大齡女青年。剩斗士、必剩客、斗戰剩佛、齊天大剩……這些都是對剩女的“尊稱”。有一點必須注意,剩女並非沒有婚姻的概念,也並非不想結婚,而是暫時找不到對象。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解釋剩女現象歸因於“擇偶梯度”理論,也就是在傳統的婚戀觀中,講求的“門當戶對”之外,也會講究“男高女低”。簡言之,男性在尋找配偶的過程中,傾向選擇社會地位比自己低一些的女性。因此,我們通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社會中各方面條件不算好的女性,反而不會被剩下。事實上,農村中哪怕殘疾的女子,結婚也不是難題。正是這樣的結構性的“錯位”,讓那些各方面條件優於的女性,選擇的余地過小,導致剩女現象的產生。

  那麼,有人會有疑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古代社會,沒有剩女現象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年輕女性在婚姻問題上,沒有話語權,加之家長不容許有剩女的產生,家族往往為她們包辦婚姻。因而,隻會產生剩男,並不會產生剩女現象。

  隨著社會變遷,女性在人身上獲得更大的自由,她們在經濟上也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工作,讓她們擺脫了對男人的依賴。正如古語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隻要生產關系的變革,就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隻不過這改變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當女性滿足了“生存需求”后,就會注重“愛的需要”。因此,對於愛情,她們更多的選擇“喜歡”,而不是“將就”。

  剩女問題,社會真的沒必要大驚小怪,充其量只是一個社會現象,遠未成為社會問題。在國外,隻要女性的收入能夠達到較高水平,自然就會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剩女現象是必然趨勢。如果,一旦剩女結婚,這個現象就立馬消除。與其說是剩女問題,不如說是面對新社會,人們的價值觀沒有跟上,本質上還是觀念上暫時的失調。

  剩女,面對“雙十一”與其說是危機,不如說是機遇。不再當“男人的附庸”、也無需“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女性崛起的標志。她們有了獨立的經濟地位,打破了男人提供安全,女人提供家庭服務的婚姻格局,建立平等的婚姻模式,為探索新的婚姻模式提供了可能。

  意義當然不局限於此,那些暫時不想結婚的女性,也可以挑戰世俗的偏見,為單身正名。主動選擇單身生活,也可以過得很瀟洒,被動選擇單身生活,也沒有常人想象中這麼糟糕。如果生活得還不錯,剩女也會成為社會生活的“新常態”。

  現如今,“文藝范”、“女王范”、“女神范”等夸女性的稱呼也越來越多,其實,這是為女性的生活提供新的范例。剩女的生活狀態,不妨也成為一種范例。在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女性的發展角度而言,“剩下”也是一種個人選擇。畢竟,文明社會是多元的,隻要不至於對社會產生危害。與其反對,不如選擇尊重。

  此時,剩女們,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不妨繼續尋找﹔如果找到合適的,不妨選擇大膽愛。挑戰世俗的偏見,不是為了反對而挑戰,而是為了幸福願意等待。結婚與不結婚,都是為了幸福,只是個人選擇,與對錯無關。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