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慶祝該校“女婿”獲諾貝爾獎的照片走紅。畢業於該校的吉娜系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白茲格的妻子,二人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相識並喜結良緣。
雖然看起來有點牽強附會,不過,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也不算過。畢竟,校友的丈夫獲獎,多少也有點關聯。至少,說明校友的眼光是准的,校友本人也是優秀的。問題在於,在學校豎起這樣一塊大牌子,顯得有點過,有點不倫不類。畢竟,獲獎者與學校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回過頭來說,從蚌埠一中祝賀校友丈夫獲獎的事件中不難發現,現在追求名人效應的熱情已經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甚至許多地方、部門和單位,已經將追求名人效應當作了政績需要,不管能不能搭上邊,都要大肆渲染一下。有的地方,甚至把歷史上的反面人物當作了宣傳和炫耀的對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組織的活動上,也將與自己完全不搭界的人物、事件等聯系起來,以至於一個名人、一個歷史人物、一個傳說,都成為許多地方搶的對象。有專家表示,與其爭搶名人,不如將爭搶名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好好培養出一批名人來,關鍵是,這種有利於現在、有功於未來的做法,多數地方是不能接受的,也是不大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急功近利的思維,在爭搶名人問題上,可謂暴露得淋漓盡致。
對蚌埠一中“祝賀女婿”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我們不必太過質疑與批評,但是,對這樣的現象反映出來的急功近利,不願為后人栽樹的社會心理,卻需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