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共和國締造者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庄嚴奠基﹔65年后的今天,新中國迎來了首個法定烈士紀念日,以此緬懷為民族復興偉大事業英勇捐軀的無數先烈。
在很多人眼裡,烈士或許只是一個光榮稱號,而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烈士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回首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每到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總有舍身取義、為國捐軀的英雄挺身而出,正是千千萬萬先烈引領我們這個民族走出苦難,走向輝煌。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此時緬懷先烈表達的正是我們對歷史的銘記。回顧無數先烈的英雄事跡,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由此感悟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一代又一代烈士的豐功偉績已超越時空,具有了不朽的價值。今天,我們深切緬懷先烈,同時也在汲取精神力量,繼續推進他們未竟的事業。
重溫先烈事跡,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歷久彌新。在國勢衰落的時代,有很多人對前途悲觀失望,而先烈堅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使整個民族在艱難的時候守住了靈魂。相比先烈奮斗的年代,今天的物質生活稱得上是極大豐富,但是也正因為此,不少人在精神上感到越來越空虛和迷茫,出現了價值觀的混亂。站在烈士的紀念碑前撫今追昔,會更清醒地認識到那些為個人私心、名利而埋頭鑽營的行為是多麼的渺小,眼界是多麼的狹隘。“中國夢”的畫面已經徐徐展開,正需要我們樹立起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理想之旗還應當獵獵飄揚。
重溫先烈事跡,我們更懂得在和平年代同樣需要有為理想和信仰不怕犧牲的精神。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有很多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踏上了奮斗之路,有時雖然知道事不能成,仍然要赴湯蹈火,“去留肝膽兩昆侖”。或許是經歷了長久的和平時期,我們很多人已經諱談血性和犧牲。面對社會轉型期的重重困難,有些人工於心計,專心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講大是大非,更無大智大勇。我們能否突破社會轉型的瓶頸,順利邁向“兩個百年”目標,不僅要看我們能否繼承先烈遺志,更要看我們能否繼承他們敢於犧牲的精神。現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如果沒有一代人的攻艱涉險,美好的藍圖也可能隻停留在紙上。
青山依舊,烈士長已,我們在默哀致敬之后,更應當挺起我們在這個時代的脊梁,創造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時代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