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大學前幾天召開2014屆陸籍新生入學歡迎會。會上一名高年級研究生向新人介紹校史時,登台張嘴就說:“各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大家好!”這樣“見外”的言論,包括筆者在內所有陸生都覺得非常刺耳。而綠營媒體《自由時報》第二天的報道,更是用心險惡。報道稱“有中國學生對就讀台灣史研究所的政大學生比中指,理由是他稱中國為‘中國’。”
這位來自台灣歷史研究所的學生當面稱呼陸生為“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這無疑是給我們這群希望能加強兩岸交流與互信的青年人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更是給勉勵我們要做“增進兩岸交流與團結的小天使”的校領導一個耳光。
近年來為改善兩岸關系、增進兩岸交流,大陸給了台灣許多單方面的優惠條件。從大陸角度來看,台灣問題可以慢慢談,但絕對不允許開倒車,一定要警惕分離傾向的不斷抬頭。一個研究歷史的人公然加劇分離傾向,我以為是可悲且可恥的。
拿前不久反服貿“太陽花學運”來說,這意味著台灣民眾的勝利麼?在旁觀者看來,得利的不過是兩種人:“學運”的領袖們和民進黨。而服貿協議惠及的千萬業者都淪為犧牲品。台灣社會不要真以為大陸的忍讓與委曲求全都是無限度的。
一個台灣朋友告訴我,台灣社會有一種“女生心態”,時不時跟大陸玩玩小曖昧,撒撒嬌,忽而又鬧鬧小脾氣,有時還故意勾搭隔壁班的山姆給大陸看看。總之台灣就想和大陸談戀愛,不結婚,因為我吊著你,你大陸哥哥就得一直對我好,我要真嫁給你了,說不定就有苦日子。我認為,台灣和大陸的戀愛可以談久一點,期間可考察大陸,並提出一些要求,但台灣千萬莫傷害大陸,不要讓歧視與成見在青年一代裡繼續發酵、蔓延,當大陸真的心灰意冷,台灣豈不落個人財兩空麼?
大陸學生其實是溫柔敦厚的,我們尊重台灣社會的多元與一些異見。即便不滿,我們也不曾有誰站出來打斷講話,不過會后筆者向陸生聯誼會建議下次不要請此人。至於《自由時報》所說“比中指”一事,我本人在現場沒有看到任何人有此不雅舉動。若真有這樣的情況,也要提醒陸生朋友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授人以柄。《自由時報》斷章取義,說我們憤怒的原因是台生稱中國為“中國”,以致不少台灣民眾困惑。我們很自豪自己是中國人,但不能容忍台灣同胞稱我們為“你們中國人”。
台灣朋友安慰我:“這些報紙就是這樣子,沒人會當真!”願台灣同胞都有一雙慧眼,不要被這種小報所誤導。也奉勸《自由時報》諸君,莫為一時政權之爭,讓自己成為民族和歷史的罪人!▲(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