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火藥味十足的言論沖突,人們或許更應關注這起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從事件的起因經過中找出問題所在,為今后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鏡鑒。
備受關注的台灣“地溝油”事件又有新進展,卷入丑聞的台灣強冠公司董事長葉文祥,在11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兩度下跪道歉。而在此之前,上海、廈門都對當地涉“地溝油”食品進行了相應的查處。
圍繞台灣也有“地溝油”這一事實,在網絡上有各種激烈的爭執。相比火藥味十足的言論沖突,人們或許更應關注這起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從事件的起因經過中找出問題所在,為今后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鏡鑒。
隨著越來越多信息的曝光,該事件中“地溝油”的來龍去脈也漸漸清晰。所謂的地下油廠業者制造“地溝油”,正規的油品企業以低價購入用於生產食用油,下游的食品生產企業則通過制造食品將“問題油”推到消費者面前。在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整個環節中,問題從原料階段就已經產生了,這與此前發生的“福喜肉”事件如出一轍,也是三聚氰胺等事件中暴露出來的常見問題。
問題的症結無非就是面對力度薄弱的監管,食品生產者的自利性得以充分“發揮”。而自利性恰恰是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這種帶有規律性的問題與產地在哪沒有本質聯系,世界各地均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監管體制,也正是為了克服這些具有規律性的市場缺陷。從這個角度而言,看待台灣“地溝油”事件,沒有必要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油品產地,而是要從事件的起因結果中找出規律,以便建立起更完善的監管體系,更好地開展監管工作。換成一句話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當然,不得不承認,各地的監管水平是存在差異的,這主要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監管機構的工作方式等有關。因此,客觀評價以揚長避短,才是正確的態度。事實上,面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地溝油”問題,國內很多地方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起餐廚垃圾回收體系,也有企業在政府的扶持之下開發將“地溝油”轉化為燃油的技術,這些舉措就是從以往的一些具體案例中吸取了教訓,把監管工作做到了源頭。如果沒有務實看問題的態度,陷入無謂的爭吵中無法自拔,恐怕也不會有這些顯而易見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