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貼遠超車改節約”,改革非權力贖買
背景 :車改是否一定能減少財政開支?《檢察日報》報道,湖南某縣有100來輛公務車,全部取消后一年可減少上千萬元財政支出,但同時得拿出近4000萬元給全縣7000多名公務員及按公務員管理的事業編制人員發放車補。
新京報發表舒聖祥的觀點:部分地區因為車改反而支出更多,重要原因在於原來享受公車待遇的官員較少,而改革后享受車補的將是所有吃財政飯的人。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人是否果真都有足額發放交通補貼的必要?既然之前沒有公車他們出行沒問題,現在沒有車補是不是就不行?如果將車補當工資一樣發放,當然會存在越改革支出越多的問題。公車改革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一刀切,中央對車補設定了上浮的限度,可是並沒有設定下限。具體到地方車補發多少,一切當根據實際情況來推進相關改革。
小蔣隨想 :公車原來也不是所有公務員都能享受的,如果車改后的車貼成了基層干部人人有份,必然背離改革的初衷。從另一個角度,如果認為曾經的公車配備嚴重違規,更沒有理由在取消公車后給予“普惠性”的補貼。否則,難掩自相矛盾。公車改革不是“權力贖買”,而是對“類腐敗”的革除。改革,不能在解決一個老大難的同時,又制造出新的難啃的硬骨頭。既然改革旨在打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更要切忌利益蛋糕只是“從左手交到右手”、社會負擔“背著抱著一樣沉”甚至更沉。
大學畢業生起薪2443元“高教低薪”?
背景 :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趕集網聯合發布了《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這份基於35萬余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
中國青年報發表畢曉哲的觀點:大學畢業生起薪低,在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絕大多數畢業生沒有特殊的技能和才華,更沒有充分的社會實踐經驗,哪一家用人單位也不可能就給剛入職的他們定高薪。他們原本就應該拿相當於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這沒什麼可稀奇的。大學生參加工作、走向社會,不應該好高騖遠,未來的成功可能就建立在基礎性的工作崗位和低層次的收入基礎之上,畢業生們不應該有“一口吃個胖子”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要把這段經歷當做一種鍛煉和磨礪。
湖南紅網發表苗鳳軍的觀點:在當今社會很多行業,甚至更多的是在“清水衙門”或者事業單位工作十幾年的正式職工,其薪水也不比他們高,甚至比他們還要低很多,他們從沒奢望過用什麼蘋果手機,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依舊能夠生活得很好,原因就在於他們有節儉理念。否則,如某些畢業生那樣享受,要吃好,要玩好,還要在穿著上打造出個人的與眾不同來,不僅僅自己挨餓,恐怕一家人也要跟著喝西北風了。社會應該講貢獻,講付出,最需要關心的是工作在基層參加十幾年工作后仍是低收入的人群。
小蔣隨想:相對於有經驗的月嫂、熟練的建筑工人月入萬八千塊,應屆畢業生兩三千元的月薪是低。但您別忘了,前者有經驗,后者初出校門﹔前者在當下求大於供,后者則是供大於求。如果在不對等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心態上的不平衡自然不理性,進而所謂的“讀書無用論”難免偏激。說到底,上大學不能保証“大富大貴”,知識更多是涵養人的內在,為人生提供一些理論基礎,真正的實踐與成長仍需社會的歷練。萬丈高樓平地起,是金子總會發光,畢業生起薪低、起點低不是氣餒的理由。
![]() |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