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光明日報:“死亡率”指標為何遭醫患共同吐槽

陳方

2014年07月30日09:3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死亡率”指標為何遭醫患共同吐槽

  政府部門如何制定醫院相關制度,不只是一系列指標、系數的制定和完成,本質上體現的還是相關主管部門如何“看待人”的問題。“死亡率”的規定,看上去是對患者的生命更加重視,其實挺傷人的。

  近日,國家衛計委下發“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准”征求意見稿,擬在醫院“服務質量”一節規定: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0.8%,住院手術死亡率1.4?﹔二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4.0?,住院手術死亡率0.28?。

  “死亡率”指標甫一面世,醫生和患者紛紛吐槽。醫生們抱怨“醫生是治病而不是救命的,死亡率怎麼能控制?”患者則擔心,因為有了“死亡率”的指標考核,醫院會拒收重病患者,也有可能會把病危將逝的患者“趕”回家。盡管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該標准中顯示的住院患者和住院手術患者死亡率數據,只是對二、三級醫院基線調查獲得的客觀情況、行業平均水平的實際表述,並非要求達到的目標。但是,這樣的回應並不能打消醫生和患者的疑慮,因為在中國社會的管理體系中,“指標”是個很敏感的詞,無論管理者如何強調指標是“指導意見”,在實踐中都很可能異化為“考核標准”。

  從醫療實踐方面看,死亡率越高的醫院是不是醫療技術水平越落后的醫院?恐怕未必。實際上,越是醫療水平高的醫院,收治的病危患者越多,與普通患者相比,病危患者的風險更大,相應的,救治病危患者數量越多,死亡率有可能更高。所以,以死亡率的高低來判定醫生技術的好壞,以及醫院服務水平的高低,這並不是一個特別科學的標准。

  未必科學的標准經常出現在官方規定的文件中,說到底,還是因為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指標思維。指標並無原罪,科學的指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推進工作開展,但如果指標之下的管理模式發生異化,復雜問題很容易被“一刀切”。從對“死亡率”規定的爭議中我們還發現,指標規定顯示醫療管理部門對醫院的定位存在偏差。

  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但醫生確實也不可能讓人起死回生。死亡不可避免,而目前死亡發生在醫院是社會常態,這呼喚著醫院應該是一個予人終極關懷的場所。遺憾的是,因為當前我國醫療資源緊缺、配置不均衡,鮮有人關注醫院有沒有能力來表達對患者的終極關懷。

  現有條件下,過度強調醫院對患者終極關懷的使命可能有些“不接地氣”,但是,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因為我們缺少這樣的理念,很多時候,醫療行政管理部門隻把醫院當作創收部門,考核方式也變成簡單的績效考核。醫院拼指標,身處一線的醫護人員有心無力,患者也隻能成為醫療流水線上的產品,這大概是中國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

  由此筆者聯想到,近日荷蘭政府對待空難罹難者的態度中所體現出的對人和生命的敬意,值得我們深思。政府部門如何制定醫院相關制度,不只是一系列指標、系數的制定和完成,本質上體現的還是相關主管部門如何“看待人”的問題。“死亡率”的規定,看上去是對患者的生命更加重視,其實挺傷人的,它隻能讓還未徹底回歸公益色彩的醫院更加功利化。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