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專欄

食品禁含鋁添加劑,護民安康的科學善政

雲無心

2014年07月04日11:2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發文,從今年7月1日調整含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使用規范。按照新的規范,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幾種含鋁添加劑被踢出了允許名單,而除了油炸面制品、挂漿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等少數品種,饅頭、發糕之類的米面制品中不再允許使用明礬(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

與此前一些食品添加劑的規范調整源自巨大輿論壓力不同,對含鋁添加劑的這一調整,充分體現了科學評估、理性決策的公共衛生決策態度。

基於目前的科學認識,鋁不是人體需要的元素,它也難以造成人體的急性中毒。在食品加工中,一些含鋁添加劑對於改善食品的口感有明顯作用,比如膨化食品、油炸食品、饅頭、發糕、海蜇等等。這些添加劑的使用不是現代食品工業開始的,而是“先人們使用幾百年的東西”。但是,現代科學實驗發現,鋁的攝入可能與老年痴呆有一定關系,對神經和骨骼系統也可能有一定的影響。

就科學証據的強度而言,這些危害不能算“充分”“確切”。但食品添加劑的原則是安全優先,“疑似有害”而不能排除,就嚴肅對待。根據JECFA(國際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評估結果,每周每公斤體重攝入的鋁不超過2毫克,長期食用也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此前,我國允許食品中可含多種含鋁添加劑(國外許多國家也允許使用)。如果它們的使用不會造成人們攝入的鋁超過“參考安全標准”,就不值得擔心﹔如果有相當的人群容易超過安全標准,那就應該採取措施來改變。也就是說,在法規上如何規范它們的使用,應該基於現實情況,而不是公眾情緒。

政府組織的中國公民鋁攝入量調查評估為修訂規范提供了依據。評估發現,中國公民的平均鋁攝入量低於JECFA的參考標准。但是,法規制定不能僅僅依據平均值,需要考慮是否有特定人群攝入量較高。深入分析調查數據發現,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鋁含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吃進去的鋁較多,因此存在一定健康風險﹔而饅頭、油條和面條等面制品是鋁的主要來源。

因為兒童攝入的鋁主要來源於膨化食品,所以禁止在膨化食品中使用含鋁添加劑,就可以大大降低它們攝入的鋁,從而保護兒童健康。

另一方面,雖然饅頭、油條以及饅頭、發糕等食品中的鋁也不見得會帶來多大的健康風險,但它們畢竟沒有健康價值,能不用就應該盡量不用。在這些食品中,含鋁添加劑雖然有改善口感的功能,但並非不可替代。限制使用,對食品加工的影響並非難以承受,所以限制使用就是合理的公共衛生決策。

當然,在短期內,許多餐飲業者會感到不便,產品品質或者生產成本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會傳遞到消費者。但隻要法規能嚴格執行,那麼大企業和食品研究機構就會有動力去尋找良好的替代方案。用不了多長時間,市場食品從業者和消費者也就會適應這一調整,或許還會發自內心感激這一真正為民眾身體健康著想的善政。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