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90后”美女大學生的“節操詞典”只是一瓶生活調味劑

楊蘭

2014年06月26日15:0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期,一個名為“節操詞典”的系列圖片在網絡上熱傳,是對一些現有成語或詞語的新解,也有作者原創並賦予釋義的新詞。如“以貌取人”本意是根據外貌來判斷別人的品質和才能,而在“節操詞典”裡,這個成語變成了“以貌娶人”,形容以外貌為擇偶標准的人。(6月25日中國新聞網)

這部“節操詞典”一經擺上網,就大肆“火”了一把,以犀利而又網絡化的語言,幽了眾網友一默,引得網友們紛紛跟帖轉載。在贏得贊譽之聲的同時,這部“節操詞典”不無例外地也被不少人批評玷污了傳統的成語文化,扣上了“有傷風化”的大帽子。

而對於這部“節操詞典”的大是大非,輿論場早就炸開了鍋,褒貶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節操詞典”玷污了傳統的成語文化,有傷風化,有礙觀瞻﹔也有人覺得,詞典中摻進了惡搞和娛樂的元素,博得眾人一笑以釋放生活的壓力,談不上玷污不玷污,誤導不誤導的。而就筆者看來,“節操詞典”完全無關玷污,無關誤導,無關風化,隻不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瓶調味劑而已。為此,公眾首先需要厘清幾點認識。

第一,“節操詞典”其實是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的體現。這部“非正規”詞典的作者是南京大學的一名“90后”美女大學生,她在大學所學的專業也是廣告創意,回到家鄉北京也正是要繼續自己的“廣告創意夢”。而“節操詞典”中網絡化的語言,娛樂的段子,大膽的內容創新,這些正是廣告創意中不可或缺的“胡思亂想”與“突發奇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的體現。如果真要遵循死板,傳統的語體風格,那麼我們在電視上見到的各類廣告,恐怕就不再形式新穎而各異,都將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死板而枯燥,如此,又哪來活潑、清新可言?

第二,“節操詞典”對傳統文化根本夠不上威脅。眾所周知,傳統文化主要以書、報、雜志等媒介為有效的傳播方式,而這部“節操詞典”之所以用語網絡化和娛樂化,還是因為其主要的承載平台還在於網絡。這就意味著,“節操詞典”絲毫沒有侵佔傳統文化的“領地”,也對傳統文化根本夠不上威脅,隻不過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補充與填補而已。

第三,至於個別人對“節操詞典”誤導公眾對詞語理解的擔心更是多此一舉。因為原創者在對詞語新解的同時,並沒有“拋棄”原意,而是將原意進行了保留,並與新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便於了解新意,又方便領會原意。如此,又何來“誤導”之說?

其實,從網友們“求更新”的留言中,就可看出,這部“節操詞典”並非沒有市場,並非不“對路”。“節操詞典”之所以如此受網友們青睞與追捧,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這部“非正規”詞典,不走尋常路,集趣味與新奇與一體,在娛樂大眾,博人一笑的同時,也幫助網友們釋放郁結於胸的工作壓力與負面情緒,這在“鴨梨山大”的快節奏都市生活中,無疑是吹進的一股清風。試想一下,如此對網友們胃口的一部“非正規”詞典想不“紅”都難。

“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生命的多樣才成其為世界的精彩。“節操詞典”看似無聊,實則有益,它代表了一種對傳統文化起補充與填補價值的小文化語體,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允許這種小文化語體的存在?不僅如此,它更代表了80后與90后兩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隻不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瓶調味劑,大伙兒不妨理性看待,沒必要對它的存在價值予以否定,更不必上升到“玷污”“誤導”的層面來與其“死磕”,為其冠上“玷污傳統文化”“有傷風化”的大帽子。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