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我是不看的,年紀上去了吃不得熬夜的苦。不過日本球隊輸了球,日本球迷不輸人的故事還是知道的,那張球迷低頭撿垃圾的照片主動被動地看到了好多次。
類似的場景親眼見過,是李宇春的演唱會結束之后。“玉米”們把現場的空飲料瓶順手帶走,還有少數會留下來收拾垃圾。在某個拼盤演唱會上,曾聽到過他們互相提醒,為別的歌手禮貌鼓掌,李宇春唱完不許追出去,以免令后面的歌手尷尬。
“玉米”算是有非常嚴格自我要求的粉絲群體,大概因為他們是從競爭中培養出來的,更愛惜偶像的羽毛。因為工作關系,我見識過千姿百態的粉絲,奔放的多內斂的少。韓國組合的粉絲包車高架上追偶像,前后堵截,險象環生。某台灣女歌手的歌迷合身扑在偶像所坐的車的前蓋上,攔車隻為求簽名。偶像歌手電腦壞了,撒一句嬌,歌迷送來的手提電腦足夠開店。至於冒雨酒店外苦等幾十個小時,都是小意思了。
人生寂寞,總得粉點兒什麼。不單現今,從前為京劇角兒們一擲千金也是有的,歐洲的貴族們,也願意有藝術家裝點自家的沙龍。粉絲是消費者,需要的是能夠讓他們產生巨大情感共鳴的消費品。演唱會上的淚流滿面,常常不是因為歌手歌藝的出神入化,只是借了音樂來悲嘆自己不再回頭的愛情和青春。反過來說,當你為偶像尋死覓活的時候,他只是在工作。已經有一路高段位的粉絲頭目,把粉絲經濟學玩得爐火純青。演唱會剛放出風聲,他們便召喚歌迷集體到自己這裡登記訂票,把大量訂戶捏在手裡,轉身便有資格跟演出商談生意,折扣拿來。
被解讀成消費行為,很多粉絲是不開心的,這也的確很難解釋一些瘋狂的行為。從投入巨大情感的角度來說,對偶像的迷戀也可以說像是一場奮不顧身的戀愛。不過如果是戀愛,何不表現得體面一點。一則是對方不見得欣賞你的飛蛾扑火,另一方面,自輕自賤到了惡形惡狀的地步,回頭看是要羞愧的。朋友裡,多少業界資深人士,羞於提起當年借工作便利追F4時候的失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