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外宣辦稱,媒體報道“老人自殺”一事與安慶殯葬改革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但記者調查發現:殯葬改革政策的“一刀切”,令備有棺木數十年的老人心裡無法接受﹔政策推行過於迅速,致宣傳、教育不到位﹔基層強行收繳棺木,直接刺激老人﹔而當地重土葬的傳統習俗也令老人心結難解。(據5月28日《新京報》)
多位老人為獲土葬而選擇通過極端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小心著實令人心酸。這是不是因為當地殯葬改革直接導致的,需要有關部門去調查。但至少暴露出當地在推行殯葬改革新政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力推行殯葬改革無可厚非,但在具體推行過程中,卻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科學妥善實施,而盲目的“一刀切”,難免會引發令人寒心的悲劇。所謂“改頭換面易,移風易俗難”,對農村那些年歲已高且早已經備好棺木的老人們來說,入土為安的土葬是幾千年的傳統,粗暴地推進殯葬改革顯然難以讓他們一下子真正接受。
其實,作為地方政府來說,首先應當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殯葬改革的諸多好處。要充分借助當下新興媒體蓬勃發展的優勢,依托更多的傳媒平台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更多公眾能夠接受並認可殯改新政。同時,地方政府還應當大力推行“殯改獎勵”制度,對於那些果斷支持並踐行殯葬改革的家庭,要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這樣一來,想必會得到更多公眾的響應。而對於那些已經到了一定年齡且已備好棺木的年邁老人,在耐心細致地開展思想引導之外,也有必要劃條線或定個標准,比如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繼續保持土葬等等。你看國家對官員申報財產也有個逐步推進的時間表呢?為何對老人改變土葬的觀念就不能有個長線引導?假使當地這樣多管齊下地推進,想必殯葬改革會更大程度地獲得老百姓的支持。
可以說,殯葬改革新政不僅僅是在安徽安慶,在很多地區的推行過程中,都會遭遇重重阻力,但政府切不能惟當地行政領導“拍腦袋決策:一刀切”地強推,必須要本著人性化的舉措,制定科學妥善的方案來循循誘導、穩妥推進。
俗話說得好: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事關民生的問題上,地方政府要能夠果斷地拋棄“霸王理念”,多用點科學發展觀思維,讓民眾清醒地認識到推行這項新政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造福於人民群眾,並且,同步制定一個合理的“年齡段”紅線、並跟進相應的補償獎勵制度,相信群眾會更能理解並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