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頌】
女明星隻分為兩種,走過戛納紅毯的,和沒走過的。走過,意味著她們的個人職業生涯的一個突破,每年都會有幾個女星實現這個突破,這對於她們來說比好好演戲重要得多。
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首,戛納的高大上自不必說,同時它又不像奧斯卡那麼隻對“自己人”開放,戛納有兩周一百多場的展映,邀請函和門票很好弄。又不同柏林電影節永遠零下十度的戶外,女明星們要貼滿暖寶寶才敢在外面稍微站一站,那些室外活動結束之后傳回國內的照片,不仔細修圖,臉色都是青的。
5月底,戛納電影節舉辦的時間也是南法最好的旅行季節,氣溫適宜,穿裙著褲都輕鬆自如,露與不露都恰如其分,藍天白雲之下,怎麼拍都有大片的美感。
實現“零”的突破途徑很多,在爭取主競賽單元越來越難的情況下,跟著參展電影去走一圈和爭取品牌贊助已經是正常途徑,“硬蹭”也越來越不丟人。前幾年還有“中國明星,求求你們回家吧!”的媒體批評聲音,各種邊邊角角的關於國內明星紅毯動態,甚至是那些明星在紅毯上的怪模怪樣都是經過團隊協商和拍板,找到相熟記者,專門守在紅毯邊擺拍而成。但是,和頻頻登上國內媒體焦點圖帶來的實際收獲相比,被記者諷刺“不如回家”又算什麼呢?
為什麼女明星對戛納紅毯這麼執著?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去年某女星沒有作品,受某雜志邀請去了電影節,但卻因為團隊經驗不足,被黑公關所坑,花幾十萬的天價買了一張邀請函。不過好歹能穿著大裙子,盤好山一樣的發髻來到紅毯上過一把癮。這些經過精心修飾的圖片傳回國內,還是很有視覺愉悅感,滿足了觀眾和她自己關於“國際化”的想象。另一位女星比她慘,連黑公關都沒找到,發回國內的所有華衣美服照,都是在酒店和戛納街頭所拍。
這些發生在戛納的被邊緣化體驗不能阻礙女同學們良好的自我感覺,所以每一年的一月、五月和八月,她們還是紛紛備好戰袍和通稿奔赴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用自己的方式,八仙過海,怒刷存在感。
也許這真的是一次抹平差距、泯滅階級的機會。女明星的身價取決於片酬,但這個數字隻活在各種猜測裡。隻要努力擠上了戛納紅毯,即便你的片酬是周迅章子怡們的一百分之一,但是你比周迅高十五厘米,你拖著比章子怡更巨大的裙子施施然走過紅毯,這種看上去的一視同仁是多麼迷人。
特別是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上,雖然媒體版面上各位都長裙拖地,有模有樣,衣香鬢影,到哪裡都是主場,但就是有記者死心眼統計了一下,在主場的電視台直播開播式上,華人女明星被齊刷刷地忽略掉,沒有誰出現超過三秒的鏡頭,連對章子怡和鞏俐這種我們心目中高大上的常客都沒有客氣。也就是說所有當天出現在開幕式上的華人女明星都得到了額外公平的待遇,既然如此,大家就都行行好,誰也別“力壓”誰了。
□柏小蓮(娛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