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c? deng
呲 登
姜文又“呲登”記者了……誒,為什麼我要說“又”呢?
近日,長於北京大院兒的導演姜文在戛納推廣新電影《一步之遙》時,接受國內某媒體專訪。按照姜導的習慣,照例是不會給記者好臉兒的,這次採訪不但句句戧茬兒,還在採訪最后順勢開起了姜老師講習班,給記者普及了一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租界分布的冷知識,把記者擠對得實在沒轍了,直報怨“這樣的專訪我沒法交代”。
按《北京方言詞典》等專業辭書解釋,“呲登”音c? deng(輕聲),是普通話“斥責”的意思,亦作“呲?”。北京話重音不重字,口語中又有吃字和兒化尾音的習慣,所以呲登有時又簡化為“呲兒”。筆者有幾位用北京話寫作的曲藝作者朋友,他們則認為“呲登”的“登”,若用“瞪”更為傳神:呲為呲牙,瞪為瞪眼,兩字聲情並茂,令人不難想見姜導磨刀霍霍向記者時的表情神態。
形容言語不客氣的北京話浩如煙海,呲登要算其中比較文明的。呲登的語氣和內容,通常略嚴厲而具諷刺性,有機會呲登別人的主兒,通常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姜文答記者問就是典型。這次在戛納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給記者講完哲學講歷史,先駁論再立論﹔又有3月底在香港諄諄教育年輕記者“傻孩子,別被資本家騙了,電影從來都不是養活人的東西”。瞧那個意思,恨不得聽完姜老師一席話,這些記者小學生都應該痛哭流涕回家寫檢查,活三十年而知前二十九年之非才對。
說句實在的,跑文娛口的記者,文藝素養普遍不低。而今資源共享與傳播日益迅捷,除了電影相關技能上術業有專攻,他們的眼皮子未必就比姜文窄,多數也有著成熟的審美標准和世界觀。之所以要忍受大導演橫眉冷對,多半也是出於對工作的尊重。從專訪文字看,記者在採訪姜文前做了不少功課,可惜導演對這份認真和尊重的回應未免輕慢。這種輕慢往好了說是性情,在更多人眼中則是倨傲無禮,他們會想:瞧把你給能耐的!大導演擰眉瞪眼呲登一個小記者,很露臉嗎?
愛呲登人的人盡管好拿個居高臨下的勁頭,倒也有一點好處:即便言語再激烈,也會自矜身份,一般不辱及人身,也較少夾帶臟字。兩相比較,那些滿口街語村言,動不動開地圖炮卷街的人又更等而下之。
□靳海舟(娛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