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
本月18日,瑞士舉行全民公決,超7成投票者反對“將每小時22瑞郎(1瑞郎約合7元人民幣)的最低工資標准納入法律”的動議,全球最高的最低工資標准遭到斬釘截鐵的阻擊。
其實,瑞士人並非首次以公投方式拒絕惠及勞動者的動議,近年來他們還否決了將假期從4周增至6周的動議,並且反對限制企業高管薪酬。
究其原因,是因為瑞士人看到,動議雖利好普通特別是底層勞動者,但也有其弊端。多數瑞士人更願意尊重差異,而非整齊劃一。再說,一個國家的任何重大舉措,都應被納入國計民生各層面中通盤考量,不能隻考慮某一特定群體的利益,更不應被民粹主義或精英主義所裹挾。
最低工資標准動議發起方認為,瑞士近400萬勞動者中,有12%每小時工資不足22瑞郎,應增加他們的收入。初衷雖好,但未能顧及在瑞士經濟佔主體的中小企業的利益。全球最高的最低工資標准勢將推高企業生產成本,產品與服務價格隨之上漲,進而危及企業競爭力。
若容納瑞士三分之二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利益受損,瑞士多數勞動者也將面臨發展受阻的窘境,即使是佔勞動者總數12%的低薪勞動者,也不希望今天拿到法定的最低工資,明天卻因為企業不景氣丟掉工作。正是擔憂最低工資標准可能帶來的“多米諾骨牌”負效應,讓多數瑞士民眾與企業形成利益聯盟,同聲對動議說“不”。
正確的決定,往往要在尊重現實與差異的前提下“商量著來”。瑞士人承認不同程度的勞動者、不同的勞動強度存在差異,薪酬存在多樣性。在瑞士,企業與代表勞動者利益的工會根據各行業、地區實際情況,通過協商對話,制定不同的最低工資標准。事實証明,與劃定全國統一的法定最低工資標准相比,這種做法更能滿足雙方的個性化需求,瑞士的勞資關系也因此相對緩和,極少糾紛。
瑞士聯邦政府在勞資問題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多數經濟活動中,瑞士人惟恐聯邦政府實施國家干預,違背瑞士自由市場經濟原則。而聯邦政府也樂得清閑,不介入勞資問題,隻對符合貧困人口標准的人群實施社會救助,並以“授之以漁”的方式為缺乏技能的勞動者提供培訓,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水平。
此外,瑞士法律環境良好,法制健全,雇主拖欠、挪用雇員工資,違背雇員意志擅自延長工作時間等,在當地鮮見報道。勞動者薪酬、保險與假期等權益保障業已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從國家層面,有必要設立最低工資標准以最大程度保障民生溫飽,但瑞士的個性化最低工資標准和充分協商機制仍值得借鑒。可持續的國計民生,既要讓勞動者、特別是低薪勞動者體面地勞動與生活,又要保持競爭力和發展的活力,從而為勞動者的體面生活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