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民晚報:黃海波的“紅字”

何小手

2014年05月19日16:09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黃海波的“紅字”

  演員黃海波陷入嫖娼丑聞,網民對此反響差異甚大。以往,此類事件無疑將影響明星的公眾形象,這也導致當事人往往為此感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壓力,並要展開極富技術含量的危機公關。如今則發生了些許變化,一種典型狀況是,網民不再墨守陳規,從道德制高點上指指點點,而是心如止水,圍觀者競相調侃,粉絲們則抱團取暖,貼心維護偶像的公共形象。

  可能會有人說,上述變化是觀察者錯覺導致的,當事人受到的評價中批評仍然佔據主流,而且還可能遭遇秋后算賬。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依據,那些“海波不哭”式的戲謔評論,何嘗不意味著往當事人“傷口”上撒鹽?詼諧的解讀讓人哭笑不得,卻也力度十足。圍觀者批評的方式不同,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取而代之,成為聚光燈下的黃海波,總的看來,嫖娼仍然是個人行為的紅線,一般人不敢逾越。

  看來,准確地說,網民對待這類事件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批評方式上。那些容易遭遇負面評價的個人行為,在受到討論的時候,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賦予濃厚的公共性,一種明顯的現象是,即便是名人,他們的桃色丑聞也較少受到“傷風敗俗”這樣的輿論指控。潔身自好受到推崇,但與此相反的行為,未必會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在這個曾經歷過道德殺人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反感“道德論”式的批評,人們警惕那些一味動用道德大棒的批評者,希望道德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作用,而不是通過輿論暴力來維系社會主流價值觀。黃海波可能因此背上一個“紅字”(在美國小說家霍桑的代表作《紅字》中,紅字象征著恥辱),但是,起碼在網絡上,它並不是背著道德大棒的符號。

  近年來,公眾人物的桃色丑聞曝光后,網絡中經常會出現“公德”與“私德”之辯,雙方不可開交。從中既可看出,道德論式的批評依舊佔據一席之地,同時亦顯示網絡的另類情懷,它試圖說服道德說教者,經常呈現出足夠的寬容、開放乃至重口味的前衛姿態。很難下結論說,哪一方代表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他們可能都屬非主流,均處在網絡與現實的結合部。

  社會的發展有利於締造新觀念,網絡客觀上加速了這一進程,由於社交氛圍與現實不同,加上受到的掣肘相對較少,網絡天然存在解構傾向,部分網民有著顛覆舊有觀念的沖動。當現實生活中還在掙扎著推動觀念革新和心態嬗變,網絡很可能早已借助眾人之力完成了動員。黃海波應該感謝網絡,因為這裡塑造的“紅字”還帶著絲絲溫情,盡管它仍然是“紅字”。

  (相關報道見A18·文娛新聞)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