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民晚報:如何在互聯網和平共處

何小手

2014年05月12日15:21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如何在互聯網和平共處

        一句“有種阻我來內地”讓杜汶澤成了網絡熱門人物,不少網友近乎同仇敵愾,發起抵制行動,一些藝人也跟進聲討,事件一再升級。由網絡發起的抵制甚至封殺藝人不乏先例,此次事件的巨大影響讓人驚異,針對網友為何反應如此激烈,如何看待抵制行動,各方展開了辯駁。

  抵制是自然的,拋開具體語境,“內地網民自以為是,沒多大本事”這樣的表態肯定會犯眾怒。當事人可以認為自己只是針對一部分人,可一旦這樣的發言成為公共議題,起碼從情感角度看,圍觀者無一例外將自己視為地域歧視對象。看看以往發生在網絡的論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發言,一旦夾雜著地域歧視,網民參與論戰的激情往往異常高漲,多少人不經意間完成了身份代入,將自己設想成受害人。

  其實,網民不僅對地域歧視敏感,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網民議事能力也有所提升,一種典型的狀況是,日常中的批評如果過度發揮,傷及無辜,圍觀者很容易察覺到批評中的邏輯漏洞,並據此展開回應。前段時間,一位財經評論員針對草莓音樂節場地垃圾遍地的狀況發表看法,認為“聽草莓音樂節的這輩搖滾青年中的大多數,家教恐怕欠好。他們的父母大多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上綱上線的批評,將部分人的作為引申為一代人的原罪,即便不是音樂節的樂迷,恐怕也會感到不滿。

  網民發起抵制杜汶澤,無論從邏輯還是情感上都是恰當的反應,在公共話語空間,尊重與寬容不僅是一種胸懷,還是表達素養的體現。過去不乏名人發出不當言論的例子,當事人往往為此付出了代價,莎朗斯通為汶川地震的不當言論道歉﹔近來因種族歧視的錄音,NBA快船隊老板更是面臨巨額罰款的處罰。它們都是“禍從口出”的典型例子,對比這種極端案例,針對杜汶澤的懲罰可謂輕飄。

  即便如此,有人還是基於文化差異,認為不該反應過激,這種有意淡化矛盾息事寧人的做法可能顯得務實,而客觀地說,伴隨著抵制行動,的確也給人一種抵制者自我矮化的印象,“互相串聯著抵制,變成了批判的武器,反倒顯得自己狹隘。”有人分析,此次抵制行動彰顯的網民情緒,還受到此前“一泡尿”事件的影響,網民的反應也有著非理性的成分。另外,就抽象的歧視現象,其實早就有學者分析認為,本質而言它只是意味著“區別對待”,是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

  即便是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也容不得太多的暴戾,上述聲音有利於緩和當事人和批評者雙方的矛盾,有理由相信,在抵制、封殺長期被濫用、被擴大化的當下,它們的確充滿了理性氣質。不過,讓杜汶澤們付出一定的代價或許也是必要的,它讓那些參與公共表達的個體,尤其是名人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而這,顯然是在互聯網和平共處的必要條件。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