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檔期”,一部青春校園類型片《同桌的你》引發了一場“80后的集體懷舊”。9天破3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為電影圈小成本逆襲的又一典范。然而,也有人質疑,這張校園青春“懷舊牌”還能打多久?同時,青春電影,除了暮色的懷想,還能以什麼滌蕩人心?
事實上,青春類型片從來也不會從人們的視野淡去,從上世紀90年代《陽光燦爛的日子》、被譽為中國青春題材經典的《十七歲的單車》(2001年)、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到去年創造了票房奇跡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中國合伙人》。似乎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並需要有著表達不同時代感的青春片。
老校服、文具盒、上發條的玩具青蛙、同名歌曲《同桌的你》、過往的歷史事件,還有唯美的愛情……這些充溢著濃濃懷舊氣息的電影元素,著實給正在現實生活中奮斗、掙扎的80后們以溫暖的安慰。
以《同桌的你》為代表的青春類型片讓懷舊搭上了青春的手,於是有了“小清新+商業片”的成功組合。在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大眾消費習慣傾向於藝術化與審美化,由此懷舊電影成為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便不足為奇。
只是,電影作為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藝術,能否在更高層次上引發人們的思考,而不只是躲在懷舊的避風港裡暫時取暖。《同桌的你》講述了主人公周小梔與林一一段青蔥歲月裡的青澀愛情並最終敗給了現實的故事。應該說,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都表達了懷舊的意味,但很難說幫助和引導觀眾探討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每一代人對青春時代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存在與生活的對抗、沖突,但誰都不能掩蓋其充滿熱情、激昂、向上的精神特質。由此想到,作家王蒙在其代表作《青春萬歲》裡描寫了上世紀50年代中學生在祖國建設中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青春熱情,后來也被翻拍成電影,影響了幾代年輕人﹔改編自小說《動物凶猛》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則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屬於特定年代的燦爛青春。諸如此類的青春電影同樣有著懷舊元素,但哭過、笑過之后,帶給人的思考卻絕不僅是溫暖而暫時的慰藉。
想必,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面對帶有懷舊意味的青春題材電影,大眾所持有的情感偏好和文化訴求也會隨之變化。但人們心之向往著的青春絕不僅是帶有暮色的懷想,更應如作家塞繆爾·厄爾曼所說的那般“永不落幕”:“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隻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幾日前,在北京西郊的鷲峰上,看見一群舉著校園社團旗幟的大學生沿著千年古道,一邊攀爬著,一邊齊聲背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鏗鏘有力的誦讀聲回蕩山谷,更讓所有路過的人矚目。想必,這段充滿陽光與力量的、飽含個人與社會、國家理想的青春會激蕩在所有傾聽者心中,猶如一部經典電影對人們心靈的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