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緬懷型
@鄭欣宜:謝謝你一直信任我。想你的容顏,無盡的思念無法用言語描述。
直抒胸臆型
@容祖兒:祝我的至愛母親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當仁不讓型
@主播李湘:未來一段時間,請大家不介意我,越來越豐滿的身材!(網友猜測李湘已懷二胎)
甜言蜜語型
@黃曉明:她選擇了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一旦開始就不能放下,這是世界上最平凡而偉大的崗位——“媽媽”。時光荏苒,但是媽媽永遠佔據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願歲月溫柔以待。
借花獻佛型
@angelababy:與小鎂(桂綸鎂)一起成為(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很開心,這是送給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焦點評論】
一些人呼吁,讓母親節“去商業化”,恢復親情節日的本來面目﹔另一些人則索性呼吁“抵制洋節”,另換個“本土化”的紀念日來替代。
盡管一些好事者努力把母親節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聯系在一起,但毋庸諱言,母親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舶來“洋節”,且從一開始,就是被商家作為促銷手段引進的。
或許正因如此,當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到來,許多人一面不由自主地從眾、從俗,一面不免產生一種抵觸、甚至逆反的心態:在如今的商業社會,母親節的康乃馨,已不再顯得那麼單純,那麼馥郁芬芳。
他們的心情不難理解,當前中國社會上的母親節理念,似乎和提倡者所倡導的人文、孝道、天倫之樂若即若離,卻反倒沾染上濃濃的商品氣息。
事實也的確如此:商家從這個節日中嗅到了商機,早早打出“母親節套餐”、“母親節促銷”的動人幌子﹔媒體上、網絡上不約而同(其實不妨說是“約而同”)涌出成批面目仿佛的“二十四孝”式故事、段子,煽情催淚的同時,也悄無聲息地吸附著眼球、廣告。母親節年年過,促銷煽情的招式也不得不年年翻新,傳統的“甜口”、“酸口”甚至“苦口”早已新鮮感不再,“辣口”、“重口味”如今也粉墨登場,諸如全程錄播生產過程的電視綜藝節目《來吧孩子》在母親節前“獻禮”,已引起為數不少“過猶不及”的驚呼與叫停聲。
對此,一些人呼吁,讓母親節“去商業化”,恢復親情節日的本來面目﹔另一些人則索性呼吁“抵制洋節”,另換個“本土化”的紀念日來替代。
然而這些恐都隻能是抽刀斷水,徒勞無功。
“去商業化”看上去很美,卻是連母親節創始人自己都沒能辦到的事:這個節日本是美國女性安娜·賈維斯紀念自己的母親安,從節日誕生的第一刻起——1908年5月10日,康乃馨就已不再單純——第一個母親節儀式在西弗吉尼亞格拉夫頓一座教堂和費城沃納梅克百貨大樓同時舉行,安娜獻給母親的500朵白色康乃馨,則被點綴在這座充滿商業氣息的殿堂裡,此時距離母親節被美國定為公共假期,還有6年。
盡管安娜本人對花店老板和其他商家就母親節愈演愈烈的商業開發,表現出強烈的反感,甚至咒罵、呼吁抵制那些被她稱作“騙子”的花店、糖果店和禮品店,甚至挨家挨戶征集簽名,卻終究一無所成,自己反倒被當成了瘋子。
安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須看到,這個節日在成為公共節日的一刻起,就不再屬於任何一個人,包括“母親節的母親”,商家也好,普通人也罷,都有權為母親節賦予自己所喜歡的任何定義——隻要一個願打,另一個願挨,如安娜所言、或某些人所想象的“最好、最高貴、最真實的母親節”,事實上並沒有在公眾意義上存在過。但那些無傷大雅、有助家人心情和氛圍的花朵、禮物和祝福,哪怕摻一點點假,有一些些煽情,又有什麼關系?作為母親,難道不會笑著接納兒女們所回饋的一切嗎?
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節日習慣”,也未嘗不能給“自家的母親節”添色。筆者的大兒子在加拿大上小學一年級,早在4月中旬,學校就神秘地組織孩子們“做手工”——一個親手制作的手繪花盆,並種了一朵“獻給母親的花”,這朵花恰在母親節前夕盛開。顯然,這朵並非來自“母親節套餐”的花,是我妻子最大的節日驚喜和安慰。
□陶短房(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