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北大清華擬縮減在京招生計劃,走著瞧

全德

2014年05月09日08:32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大清華擬縮減在京招生計劃,走著瞧

  據《新京報》近日報道,北大、清華、人大將縮減在京招生計劃,其中北大將由去年的226人減至200人,清華也將由200人減至197人,人大則計劃由185人減至175人﹔復旦大學在京招生計劃也擬象征性地減少兩名。

  有不少人為這個消息叫好,但上述名校縮減在京招生計劃的消息的可靠性,必須等到招生結束后才能驗証,因為招生計劃與實際招生人數並不是一個概念,而且極可能不相等。比如,保送生、獲得自主招生資格認定且高考錄取時無需分數優惠即能達到高校當地錄取分數線的考生,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的考生,都不佔招生計劃名額。

  而且,高校每年留有的“機動計劃”,也沒納入招生計劃中,各校招生辦會根據各地考生志願填報情況靈活利用這部分“機動計劃”,以利於招到理想生源。從往年實情來看,盡管招生計劃每年略有變化,但實際招生人數仍比較穩定。去年清華大學在京投放計劃200人,但加上獲得保送、自主招生以及特殊類型的考生,當年在京實際錄取360人左右。北大2012年在京投放246個招生計劃名額,但實際錄取368人。

  除了北大、清華,京外知名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在京招生計劃數也和實際招生數有較大差別。比如,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計劃在京招生55人,實際招生96人。復旦大學2011年計劃在京招收40人,但實際招生82人。

  這些數據的巨大差距足以說明,其實高校深諳“招生計劃”不足以對實際招生人數造成強有力約束的現實——招生計劃往往是給社會和公眾以及高校主管部門一個交代,也讓高校主管部門給社會一個交代——實際招生人數才是這些直屬高校與生源大戶省級招生考試部門之間的一個默契。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高招辦主任袁槐蓮透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為70517人,比去年減少2219人,這也是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8年下降,而且北京的本科錄取率預計為57%。北京之外的公眾對直屬高校在京投放大量招生名額向來頗有微詞,公眾期待這些高校和高校主管部門都能對此有所調整。

  在此情況下,這些知名公辦高校擬縮減在京招生計劃,算是給社會和公眾一個交代,也是給教育主管部門一個交代。根據高校招生計劃的制定程序,高校在提出自己的招生計劃后要經教育主管部門核准,而教育主管部門會考慮生源分布等因素對招生計劃予以微調。教育主管部門也一再強調,要控制直屬高校的屬地招生比例。

  根據高等教育法,我國高校擁有招生自主權,高校在招生名額分配上有自己的權限。在現有招錄機制下,高校招生名額的分配同樣也納入了高校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參與的政府信息應當公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規定,各層次、類型學歷教育招生、考試與錄取規定應當公開。因此,高校招生名額分配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且負責任的說法,而不是以“招生計劃人數”來取代“實際招生人數”,通過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給公眾一個靠不住的心理安慰。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