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走廊醫生”蘭越峰在走廊抗議的第780天。同日,綿陽人民醫院職工代表大會88位職工代表一致舉手表決通過了“與蘭越峰醫生解除聘用合同”的決定。院方工會主席王清華稱,“蘭越峰已經長達兩年時間沒有參與工作,拒絕上班已經超過60天”,解聘是“執行相關規定”。蘭越峰則回應,“解聘是院方對她的打擊迫害”。
對於被解聘的結果,蘭越峰“不能夠接受”,眾多持續圍觀、聲援蘭越峰的網友也紛紛指責院方此舉是“民主暴力”。按照這種對立思維,“得逞”的醫院應該高興了吧?可院方也表示此非本願,王清華透露,在解聘蘭越峰的前晚,他還去做蘭越峰的工作,“希望她能夠摒棄前嫌”。
不難看出,這是個多輸的結果,但事情何以至此呢?回到此事件源頭看,醫生蘭越峰坐到走廊抗議院方,這本來是院方或相關紀檢部門介入調查便能消解的小事,但不少媒體卻對此表示出了極大關注,許多網友也異常亢奮,紛紛聲援蘭越峰,希望其“死磕”到底。輿論在孤例上發泄醫患對抗情緒,圍觀、聲援時並不嚴格求証事實,使整個事件變味。
據媒體報道,蘭越峰曾三次被免職,又三次被任職。院方稱如此周折,是因為“蘭越峰捏住了醫院的命門——上訪和維穩”。與以往“鬧而優則仕”不同,眾多媒體報道讓蘭越峰成為全國關注的對象,並獲得了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聲援——這無疑會增添蘭越峰對抗醫院的底氣。
可惜這種圍觀和聲援並非在全面了解事實后作出的判斷,而是網友基於自身就醫體驗的經驗性反饋。不錯,蘭越峰反映醫院存在“過度醫療”等問題確實能激起很多人共鳴——得了普通感冒,醫院就開上百塊錢的藥﹔身體稍有不適,醫生就列出一大堆檢查化驗單﹔吃藥能治好,偏要讓你打針,打針能解決,非讓你輸液。
大多數患者確實曾經遭遇不愉快的就醫體驗,很不滿意當下的醫療環境。眾多個體不愉快的就醫經歷疊加,便產生了醫患對抗的情緒。即便絕大多數聲援蘭越峰的網友不在綿陽,也沒去綿陽人民醫院看過病,更不了解蘭越峰本人,也不妨礙他們對蘭越峰的信任。蘭越峰的形象符合對抗情緒的需要,自然成了眾多網友心目中“良醫”的代表。綿陽市涪城區針對“蘭越峰反映的過度醫療問題”成立了調查組,得出“均未証實綿陽市人民醫院具體醫療行為存在違反診療規范和醫療衛生行業相關規定”的結論則受到質疑。
一位網友的評論不經意間道出了眾多圍觀、聲援者的心態:“希望這個醫生能夠成為‘孫志剛’這樣的角色,改變社會的某個細小部分或者環節。”可以看出,網友對蘭越峰的聲援,不是期望通過輿論給當地相關部門造成壓力,促使調查事實真相,而是在發泄自身對當下醫療體制的怨氣,以此倒逼醫療體制改革。
任何圍觀和聲援都應基於全面的事實,一味慫恿他人成為“烈士”並非理性之舉。綿陽人民醫院不僅在“二甲”升“三乙”評級中落選,還因依照規定解聘蘭越峰而留下了“惡院”形象。圍觀此事的網友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損失,不過是花了點時間在茶余飯后吐吐槽,上班間隙給蘭越峰點點贊而已。但是,激化而非紓解的醫患對抗情緒,非但不能推動醫患關系的真正改善,反而會讓每一個可能成為患者的網友成為對立情緒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