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京報:致“青春”電影不必拘泥於校園

馬馳

2014年05月08日08:46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致“青春”電影不必拘泥於校園

  【看電影】

  電影《同桌的你》就像一部加長版的MV。由於敘事上的凌亂和薄弱,觀眾情緒上的悸動和美好始終處於遺失的狀態。

  《同桌的你》票房3天破一億,9天破3億,票房飄紅讓身為制作人的高曉鬆十分得意,這盛景恰如20年前一首《同桌的你》讓從清華退學的他一夜之間紅遍了大江南北,有青春的地方就必有高曉鬆的歌。“致青春”這件事兒上,高曉鬆算得上是宗師級別。

  雖然脫口秀做得風生水起,但事實再一次証明,高曉鬆最愛的還是音樂,電影《同桌的你》就像一部加長版的MV。歌曲A段輕吟愛情的青澀、B段反復描摹那些年那些事兒、C段聲嘶力竭地哭訴青春已逝。

  畫面是唯美的,男女主角牽手徜徉於時光當中,銀幕上匆匆閃過的是鐵皮玩具、李雷和韓梅梅、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煽情點是分手和重聚(此刻音樂暫停),男女主角說幾句既心酸又文藝的對白,接下來又是新一輪的浮光掠影。想要抓住重點,基本上很難。

  除非你在心裡一直在跟著影片的節奏哼唱某首歌曲,否則《同桌的你》很容易讓人出戲,就像是在KTV裡遇到麥霸,等歌的人隻能放空、發呆、玩手機。男女主角前一晚剛剛越過禁忌的界限,第二天依然還在單純地討論每天能牽手幾分鐘。因墮胎大出血,女孩指責男孩不負責,轉過天來兩個人就琢磨要一起奮發努力奔向大美利堅。觀眾的情緒始終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隻能隨著劇情一次又一次地從半山腰跌倒谷底。

  五味雜陳最終幻化為一種釋然的情緒,這是屬於“致青春”電影裡的小美好,可惜在《同桌的你》中,由於敘事上的凌亂和薄弱,這種情緒上的悸動和美好卻始終處於遺失的狀態。

  “青春”之所以被回憶,回憶中有人,他們可能是伙伴、戀人、師長、偶像、抑或是某個擦肩而過的臉龐,他們才是我們青春記憶中最為珍貴的部分。《同桌的你》無法讓我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是人物形象不夠立體。導演和編劇把著力點放在了展示這20年中發生的事件,並想通過這些事件來調動觀眾的情緒,而忽略了扎扎實實地敘事和塑造人物形象。

  對於一部青春片來說,最大的失敗就是沒辦法引起觀眾的共鳴。不管是累積情緒,還是堆積事件,最重要的是得把故事講好。

  可以想見,“懷舊”和“致青春”永遠不會停止,這種題材也永遠不會被過度消費,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青春都是一件主觀的事情,不管“致青春”的電影拍成什麼樣,總會有人在裡面看到自己,找到共鳴。

  值得說明的一點是,不要再把“致青春”拘泥於校園和校園愛情,其實關於青春可以有各種致敬的可能性,好萊塢不僅僅有《怦然心動》這種小清新的青春片,蜘蛛俠也一直走“致青春”路線。青春嘛,總有無限可能。

  □馬馳(編劇)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