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每日電訊:中美GDP爭論背后的微妙之變

劉劼

2014年05月07日09: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美GDP爭論背后的微妙之變

  每日一評

  “不以GDP論英雄”已是國人共識,看淡GDP排名、提高發展質量、練好內功是不變的真理

  近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統計報告引發中西方持續熱議。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美國的近九成。由此推算,中國將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比之前的預測提前了數年。

  類似的推論曾經是西方炒作“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的上佳題材,而這一次他們的反應卻恰恰相反,變化背后的內涵耐人尋味。報告公布后,西方很多機構、學者對購買力平價能否准確反映中美經濟實力對比表示懷疑。他們認為,不管用哪一種方法衡量,中國在數年內都不可能挑戰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即使從數字上超越也不代表整體經濟實力的易位。

  從技術層面上講,購買力平價的准確性在美國國內莫衷一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裡克·西瑟斯認為,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中美GDP總量意義不大。購買力平價更適合用於反映各國不同的個人收入水平,僅此而已。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很多金融機構也更認同傳統的匯率比較法,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於的假設太不現實。

  西方主流媒體對這種技術性爭議進行了充分報道。同時,他們將關注重點更多地放在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發展不均衡等具體現實的國情上。

  《華爾街日報》刊登《中國經濟超美的是與非》一文,強調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隻排在第99位,遠遠落后於美國的第12位。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評《中國遠非世界首強》,認為中國巨龍正在騰飛不可否認,但是中國仍不是一個全面的超級大國。經濟成功必須參照GDP以外的其他標准。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克服許多問題才能真正與美國抗衡。

  近年來,中國GDP在世界排行榜上每前進一個位次必然會成為彼時國際新聞的焦點,而西方一些勢力慣用“捧殺”的方式借機讓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2010年金融危機正在發酵之時,中國經濟率先實現復蘇,西方一方面把危機的根源歸咎於中國等國的高儲蓄、高順差,另一方面又推出“中國獨秀論”和“中國責任論”,夸大中國的實力及影響,要求中國承擔與自身地位極不相稱的“全球責任和義務”,“順差責任”、“匯率責任”、“消費責任”、“碳排放責任”……不一而足。

  這一次,西方既沒有“捧殺”,也沒有“棒殺”,而是相對客觀地擺出了推論背后的正反意見,既看到了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事實,又較為理性地分析了中國面臨的問題。金融危機期間,各國都忙於從焦頭爛額的爛攤子中尋找復蘇之道,而當時中國亮麗的數據也許掩蓋了背后隱藏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危機過后,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痼疾重出水面,尤其是環境問題頻頻敲響發展的警鐘,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型的陣痛變得不可避免,西方對中國經濟發展背后的邏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好在,對於“GDP狀元”這樣的頭銜,中國人一直有清醒的認識。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即使創造了最多的GDP也不值得驚訝。對於內部發展的問題,沒有人比中國人自己更清楚,“不以GDP論英雄”已是國人共識。看淡GDP排名、提高發展質量、練好內功是不變的真理。金融危機已經過去,西方暫時不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轉嫁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如果下一場危機來臨,中國發展方式若不發生實質性轉變,就一定能避免之前的境遇。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