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光明日報:字詞類節目為何由熱變冷

韓業庭

2014年04月28日08:4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字詞類節目為何由熱變冷

  自去年夏天河南衛視推出國內首檔字詞類節目《漢字英雄》開始,電視熒屏上便掀起了一股“字詞熱”,《成語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聽寫大會》等同類節目相繼出現。

  產生之初,這類節目口碑和收視均廣受好評。它們幫現代人找回了失落於鍵盤間的漢字文化,為熒屏中的過度娛樂化吹來了一股清風。可如今這類節目的收視卻大幅下滑。比如,《漢字英雄》由開播時全國同時段收視三甲,跌落到目前的20名外﹔《成語英雄》第一季曾幫河南衛視把同時段收視率提升40%,而第二季開始收視卻始終在低位徘徊。

  字詞類節目收視由盛而衰,有人歸因於節目邊際效應遞減,也有人分析是因為同類節目一哄而上,導致同質化競爭。其實,邊際效應遞減是任何領域都存在的規律﹔而同質化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可避免,是市場使然。究其實,這些都是外因,收視下滑的根子恐怕還在節目本身。一些字詞類節目,連對字詞釋義的准確性都無法保証,又如何能要求觀眾買賬?比如,在近日舉辦的兩檔字詞類節目研討會上,就有專家嚴肅地指出:“一些節目評委的知識積累與其知名度不成正比,其水平甚至不如選手”﹔“一些節目過於注重娛樂環節的設置,而忽視了對知識的挖掘”。這或許是個別現象,但卻暴露出不少字詞類節目的軟肋——內功不足,節目質量不過關。

  坦白地講,以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為目的的字詞類節目,做起來並不容易,要做好更難,可既然做了,就應該做出特色,做出水平。不以節目內容吸引觀眾,而以名人評委博取眼球,那是本末倒置。而若以文化之名行娛樂之實,那無異於挂羊頭賣狗肉,最終也必將被觀眾拋棄。

  傳播是個雙向的過程,傳播者不顧受眾需求的單向度傳播,肯定會影響傳播效果。目前的字詞類節目,初衷都很好,但內容上顯然沒有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節目受歡迎,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僅靠娛樂來賺取關注,不可能成為長久之計。隻有不斷滿足觀眾的收視需求,才能避免節目的邊際效應遞減﹔隻有在內容和形式上獨辟蹊徑,才能在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