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每日電訊:“舌尖2”火在以美食見人生

舒聖祥

2014年04月21日09:2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舌尖2”火在以美食見人生

  ■及時評論

  2011年5月,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吊足了觀眾胃口。今年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雲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麼,《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隻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誘人的畫面讓人想舔屏幕﹔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無論是勞作的場面還是豐收的笑臉,無論是節日前的美食制作還是圍坐一團的美食分享,美食總是與幸福的家庭相伴,幸福的家庭也總是不缺少美食。

  《舌尖》還告訴我們,頂級的美食總是在民間、在鄉野,而不是在五星級酒店和私人會所。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隻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美食的背后,總是離不開辛勤的勞作。我們口中的美食,無不來自別人的汗水。對美食的尊重,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講到動情之處,每每讓人“眼淚與口水齊流”。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