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京報:韓國藝人也曾漫天要價

2014年04月18日10:4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韓國藝人也曾漫天要價

  忽如一夜春風來,沉寂了幾年的韓流文化猛然間全面敲開中國市場。韓國明星的身價也如日中天,尤其是李敏鎬和金秀賢,幾乎一夜間就三級跳般地超越了老前輩張東健和亞洲歌神RAIN。甚至連韓國媒體都驚詫於中國瞬息萬變的資本實力和莫大的市場購買力。

  有市場自然有身價。近期導演姜文和陳可辛相繼發表了對明星高身價的言論。這令筆者想起九年前韓國電影界的一場有關明星身價的大爭論。2005年,時值韓國電影的瘋狂成長期,制作費和演員身價暴漲。為了控制預算,淨化與健全產業機制,當時韓國電影領頭人物——制作人、導演康佑碩(代表作《兒子》《人民公敵》《實尾島》等)曾點名批評韓國電影的兩大實力派演員崔岷植和宋康昊,指責他們暴漲的身價和要求的利潤分成嚴重影響了韓國電影制作環境,是有害的泡沫明星……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據說當時這兩位演員身價是5+5%——5億韓幣酬勞外加5%票房分紅,而韓國電影的平均制作費約為每部40億韓幣(當時一億韓幣約等於80萬人民幣)。這跟當時香港明星身價相比雖然是小巫見大巫,但若比對鄰國日本,無疑是獅子大張口。

  這場紛爭最后以導演康佑碩的公開道歉收尾,崔岷植此后休息了四年,但制作人協會一直強調醞釀的“主演片酬佔用比率”規章遲遲未能出台(韓國電視劇制作協會於2007年出台過最高明星片酬規定)。

  明星經紀公司水漲船高的報價讓永遠不足的電影經費更顯局促。在總制作費不變的情況下,為保証大牌隻能克扣其他部門費用,這種“重明星、輕制作”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韓國電影2008年的塌方。好在這時,不少明星開始以分紅替代身價,從而令平均制作費成功瘦身,2009年一舉下降到23億韓幣。其實跟不少地區的明星相比,韓國藝人被認為整體性價比高——努力、事兒少、還有責任感。

  明星身價與制作經費似乎很難不顧此失彼,尤其在產業構建初期。最近韓國影市大好,明星片酬問題再次被提出,或許有限的市場才是他們苦惱的最大根源吧。□范小青(電影專欄作家)

  文娛時評投稿信箱:xjbwysp@126.com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