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訪日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傳出日本東京都知事即將訪華的消息。這似乎給冰冷的中日關系帶來了一絲暖意。
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幾杯淡酒或解清愁,但從長遠看,還需要戰略層面的認知。有幾個問題需要回答——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日本?日本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國?中日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定位?中日追求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總之,戰略問題很關鍵。
筆者曾和幾位長期在日本工作、了解日本的朋友吃飯,說起中國對日本是什麼戰略。這幾位想了想,都笑了。說,沒什麼戰略吧。這和我的觀察大致相同。
中國對日本有欣賞,有仇恨,有合作,有矛盾。但從戰略的層面講,卻似乎還缺乏長遠的戰略考慮和一以貫之的執行。
沒有戰略,卻有策略。中國對日本的策略有兩個重點所在。其一,希望能“拉攏”日本為我所用,不讓日本完全聽美國的話。其二,經濟上借助日本,獲取投資、技術,保障就業。
可以說,“拉攏”日本是個遙遠的、不切實際的夢。日本內部雖然也有獨立自主的思潮,也有美亞並重的論調,但不是主流。美國對日本的掌控力和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性,讓任何離間日美同盟的做法都無異於緣木求魚,可想而不可得。
在經濟領域,中日確實存在互補性。但近年來,中日即便是在經濟領域也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中國的GDP超過日本,給了日本以心理打擊,2014年以來日本媒體熱炒的話題之一,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已是日本的兩倍。
由於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政治對立等諸多原因,日本產業界已經逐漸開始向東南亞轉移。經濟對中日關系的牽引力在下降,但對彼此而言依舊不可或缺。
策略隻能解決問題,無法構建長遠未來。中國如何定義日本,如何定義中日關系,應該是中國對日戰略的基礎。
對於中美關系,中國提出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在這個框架下,日本是美國的一枚棋子。但並不是說中國對日本就不應有戰略。盡管日本民族主義抬頭,但不應把日本看作敵人,可以看作戰略競爭對手。中日之間最好不要發生戰爭,這應該是個常識﹔但也不要幻想中日關系回到上世紀80年代相互欣賞的那種情況。
中日之間也不應冷戰,該來往還是來往,該爭執的也要爭執。中日經濟貿易聯系即便不大幅增長,也屬於密切關系,割不斷。如果要准確定義中日關系,美國人提出的“冷和平”似乎頗為准確。未來10年,中日關系很可能就是一種“冷和平”狀態。
鑒於此,中國對日的戰略似乎並不復雜。那就是,繼續發展,獲取更大的相對優勢,通過增強硬實力、軟實力,讓日本“仰視”。這才是解決中日矛盾的根本途徑。
從戰略的角度看,中國對日戰略其實就是搞定美國。搞定老大哥,小兄弟就老實了。
在具體策略上,就是維持“斗而不破”局面,保持適度壓力。順勢而為,不刻意強求表面的友好,但遇到緩和的機會也不要放過。
在中國國內,需要啟蒙,需要建設人人富足的公民社會。不應該情緒化看日本,也不應該刻意宣傳仇恨日本。在中日兩國之間,則需要保持高層領導、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溝通,以及國民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唯此,方可從“冷和平”走向真和平。
(作者為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