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請像發布天氣預報那樣發布水質信息

嚴輝文

2014年04月15日08: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請像發布天氣預報那樣發布水質信息

  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確認污染源主要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蘭州石化分公司的一條管道發生泄漏,污染了供水企業的自流溝所致。日前蘭州市自來水抽樣檢測數據顯示,數處自來水取樣點苯含量檢測全部符合國標。

  至此,蘭州水污染事件基本告一段落。這一事件除了暴露出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也暴露出了在信息化時代,水質信息發布的誤區。

  如果說蘭州水污染事件是一起人為責任事故的話,那麼在水質信息發布方面則更是顯現出了政府信息公開與信息溝通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是水質異味一波一波地襲來直到政府和當事企業無法否認,另一方面是有關官媒一次又一次地發布水質達標的“官方消息”。

  應該說,蘭州水污染事件爆發前的一個月,似乎正是所謂謠言與官方信息的重要博弈期,是輿情發酵期,其實也是政府主動作為的良機。有關方面如果不是簡單將民間消息以謠言處置,而是認真對待,倒逼水質監測,水污染事件或許可以避免。有學者指出,“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由此可見信息透明的重要性。

  水與空氣一樣,是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空氣質量和天氣變化,有氣象部門管著,信息共享度透明度都較高。至於水質信息發布,大多數地方依然很原始,遠沒有成為一種便民信息。

  筆者向在供水部門工作的朋友了解,一些地方供水部門內部信息通報制度是存在的。比如,水務部門有自己的水質監測中心,水廠每天都有檢測報告,水務部門內部調度中心也有監控,水質信息也會在內部通報。但是從社會層面看,目前的水質信息發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封閉、信息滯后之弊。不僅相關信息市民無法共享,甚至出現了水質安全問題,相關部門可能會下意識地選擇拖延和隱瞞。

  比如,蘭州水污染事件中就出現了一個可怕的“沉默的18小時”。4月10日17時,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在第二水廠出水口發現嚴重苯超標,在第二水廠多個監測點及4號自流溝向第二水廠的入水口均發現苯超標。而直到11日凌晨5時,威立雅公司才最終確認並報告蘭州市政府。到了向社會公布時,水污染信息已滯后18小時。水污染當前,蘭州有關方面選擇瞞報是不爭的事實。

  有跡象表明,如今似乎已經進入了飲用水污染的高發期,危及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僅從治標來看,像天氣預報那樣及時公開地發布水質信息,顯得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防止次生災害,而且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堵住謠言的傳播空間。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