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1時25分許,廣東省普寧市軍埠鎮沙堆村一家女性內衣廠發生火災。消防部門從火場中救出17名被困人員。普寧市政府發布新聞通報稱,發生火災的工廠是一個家庭作坊,已有11人搶救無效死亡。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發生火災的是一棟五層樓高的樓房,是一個文胸生產廠,也是老板和工人居住的地方。(《南方都市報》3月27日)
過火面積僅208平方米,就造成11人死亡,可見火災之嚴重。內衣廠本屬火災高發區,對消防安全有著較高要求,庫房和生活區、作業區應當分設,消防通道應通暢並有應急的消防設施,可惜的是租於民居的家庭作坊,根本沒有任何消防設施和措施,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事件幾乎無法避免。
由此也暴露出當地在消防管理上存在的很大漏洞。一個有五層樓高的工廠不是真空裡的存在,即便其屬於無証經營,但何以沒有相應的管理主體介入?從村社居委會到鎮級安全管理機構,再到更高一級的消防部門,何以事前未能發現安全隱患?1月14日下午,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造成16名外來務工人員死亡。隨后,當地開展了消防安全和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其間共關停各類企業2458家,拆除違法違章建筑近10萬平方米。如果早採取類似行動,普寧這次的火災事件或許就不會發生。
與發生火災后的積極整治和矯枉過正相比,不難看出平時不作為造成的風險。在沿海許多地方,家庭式小作坊眾多,消防安全形勢具有相似性,隱患也具有共通性,何以別人的教訓未能引起當地重視?如果該關停的關停、該整改的整改,至少不能讓沒有任何消防設備的工廠生產,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從煤礦安全的由亂到治充分說明,隻有當軟硬兩方面都達到了安全標准,才能真正防微杜漸,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近期發生的消防事故來看,小作坊顯然已成為消防安全事故的高發地,也理應成為治理的重點地帶。不妨來一次徹底治理,消防安全標准不合規范的堅決不允許開業。同時,應加強群防群治,對散布於各處的小作坊要進行全面排查,並建立常態化的責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