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外,江蘇衛視的又一檔節目《最強大腦》也在熱播。遙控器偶爾調到那兒,就碰巧看到首場“國際PK賽”中,12歲少年李雲龍自以為失誤后的淚奔場面。
小李的競爭對手是與之同齡的意大利少年安德烈。小安雖然最終輸給了小李,卻有風度地向對手送去祝福。在隨后的參賽選手與評選嘉賓的互動中,大家又得知兩個同齡少年迥異的童年經歷:小李平日裡基本無休息時間,且承受了父親過多的希冀﹔小安則熱愛運動,且每周休息不少於兩天。
如是雲雲,事后均被人們引申開來,演變成對中國式教育的反思,其所指也大體形成共識,如重目的,輕過程﹔重工具理性,輕無用之用﹔重勝負功利,輕人生價值,等等。要說有多少新意,似也談不上。而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則是小李的“大腦”之強與心智之脆弱形成的巨大反差。
中國學生,如同其在知識領域所向披靡的著稱於世,其在心智方面的殘缺和脆弱也表現得頗為突出。尤其近些年來,一方面,中國學生在國際上種種有關挑戰智力的賽事頻頻獲得高名次﹔另一方面,因高考失利而自殺、因小事反目導致出人命的極端事件又屢屢見諸媒體。我以為,學校教育固然難辭其咎,而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同樣難脫干系。
對於少兒和未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知識的累積和心智的養成固然須並重。但若硬要在兩者中分出個輕重緩急,僅以大多數家庭的行為(讓孩子上各種培優班、強制學習多種技能、參加各種比賽等等)看,顯然是將前者置於更為緊要的地位,雖然大家有時口頭上並不否認后者的優先性。就更勿提以升學為首要目標的學校了。在這樣的育人框架下,受教育者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的必要,不知曉妥協的積極作用,更缺乏使人堅韌的磨煉﹔當然,更不會像法國中學那樣開設哲學課程,將現有的社會存在提升到哲思的高度來體察人生的意義或價值。如是,健全的心智又從何而來。這也就難怪包括作家鄭淵潔、馬原在內的一些人,寧願冒著讓自家孩子離群索居的危險,也要為其另辟一條成長之道。以我之心度人,他們考慮更多的,或還是為孩子從小擁有健全的心智。
小李在《最強大腦》參賽后,李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道出自己的長遠考慮:“中國人生存,真的越來越難,等李雲龍長大,我不能給他提供任何社會背景、地位優勢,我隻能讓他從小變得更強大,這樣他以后的路才會平坦很多。”同在一個社會,我當然理解李父為兒子打算的良苦用心。但“從小變得更強大”,在他眼中似仍以“最強大腦”(其實又哪裡是真正的大腦)作為象征。殊不知,心智的健全、強大,乃是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其實,又何必要強調那個所謂的“強大”。現代政治的根本問題:如果人人自由平等,我們應該如何活在一起?擁有健全的心智,就有可能回答好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