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鋒話題】
好萊塢對編劇職能的專業化要求非常苛刻。著名的“一頁一分鐘”法則就是紙上的一頁劇本,反映到畫面上是一分鐘的戲。劇本需要專業性的架構梳理。編劇也是一門專業技術工種。編劇沒有公式,但編劇有手法有規律。
在電影誕生之初,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還沒辦法用影像來講述故事。所以拍的都是《工廠大門》、《水澆園丁》這樣簡短的作品。這些作品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算不算“電影”?僅從內容表達上來說,它還不如視頻網站首頁的那些播放熱點更電影化。這個階段的電影拍攝,的確不需要劇本,連提綱也不需要。
但是而后當電影開始發展,尤其是好萊塢興起,劇本一直被視為影視作品的基礎。就像蓋大樓的圖紙,它是一切上層建筑的必要前提。拿好萊塢來說,它對編劇職能的專業化、嚴格化要求非常苛刻。最著名的就是“一頁一分鐘”法則:紙上的一頁劇本,反映到畫面上就是一分鐘的戲,嚴絲合縫。
不管是美劇裡的貧嘴,還是韓劇裡的煽情,不管說起來多麼隨意“接地氣”,都是編劇站在整個戲劇結構基礎上逐字逐句設計出來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演員自由發揮的情況呢?當然有,但前提是不影響劇情。演員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的,那不是電影電視劇,那是脫口秀。雖然脫口秀也需要編劇,通常就是演員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丹丹所說的“故事需要編劇、導演、演員所有人一起創作和豐富”還是有道理的。但團隊協作的前提一定是嚴格明確的分工,而不是玩集體主義勞動觀的齊頭並進。導演的分工是現場指導,演員的分工是上鏡表演,編劇的分工就是劇本編寫。
在市場經濟風起雲涌的作用下,我們的影視行業迎來了“復興”,並以演員和導演名譽雙收為代表。但作為“一劇之本”的編劇,情況卻仍不樂觀。
先從待遇上來說。一般美國編劇的年薪大概是20萬美元,也有說法稱美國編劇的待遇是整部劇作經費的百分之十。香港的新人編劇一般月薪為兩萬港元,視作品質量,可能會提升至三四萬港元。而內地編劇菜鳥每月隻有三千元左右收入,也有的按播出集數而定。
然后是權力方面。在日本影視業,包括但不限於動漫、電影、電視劇,編劇都是劇情的首要責任人,權力甚至比導演更大。而我國的編劇,借用此次編劇大戰中提及的“年輕編劇”唐宇的話說,就是:“我架不住忽東忽西的意見。一會兒要把宋丹丹老師的角色改成‘土掉渣的農民’,一會兒要改成‘富婆’。那我就找不到北了,也伺候不起了。”
劇本需要專業性的架構梳理。編劇也是一門專業技術工種。編劇沒有公式,但編劇有手法有規律。所以,壞的故事壞得千差萬別,好的故事好得惺惺相惜。這取決於編劇的能力水平,而非演員現場靈機一動。分不清油門、離合器,你敢開車上路嗎?那為什麼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替編劇分憂呢?
□劉守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