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革命”簡政放權,晒“權力清單”為審批過多過濫釜底抽薪,切特權“蛋糕”啟動車改,增“10%”讓“寒門”如何也能出“貴子”,鐵腕減霾打響“空氣保衛戰”,養老並軌“破冰”,醫改指向公立大醫院,放開存款利率,試點民營銀行……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今年兩會,代表建言遞民聲,委員獻策聚民智,碰撞出一個個熱點,讓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方向更加“浮出水面”。
改革要敢啃“硬骨頭”,先得找准骨頭在哪裡,硬度有幾何。千頭萬緒,如果不牽住“牛鼻子”,不找准切口,用力再猛也未必啃得下。切口在哪裡?吹響改革集結號的兩會告訴我們:切口就是這些會外萬眾齊矚目、會內交鋒凝共識的熱點。
能稱得上是硬骨頭的,無一不是多年積累下來的“陳年老賬”。其形成,原因復雜而深遠﹔其積重難返,解決起來需要“壯士斷腕”。問題的復雜性還在於,在還“老賬”的同時,還得確保不欠“新賬”,都不是朝夕可畢的“輕鬆活”。
不僅如此,硬骨頭之硬,就硬在不同程度受到“利益掣肘”。改革到了“深水區”,意味著已不再是“普惠”,不再像當初一樣幾乎人人都得利,大家都擁護,“紅利”立竿見影。今天,由於利益固化,讓部分人削減不公平的既得利益比割肉還難。可以想見,一些人對改革,可能原則上支持卻操作上反對,可能口頭上擁護卻行動上觀望,甚至或明或暗地阻撓。如果缺乏勇氣,不敢擔當,不善謀劃,改革“挂空擋”也絕非危言聳聽。
正如厲以寧委員所指出,改革的“硬骨頭”是利益集團和制度慣性,即路徑依賴。事實上,克服“利益掣肘”知易行難。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果敢又縝密謀劃,以想改革的信念、能改革的信心宣誓了改革的決心,堅冰開始融化,板結的利益格局開始鬆動。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兩會,更堅定了我們在黨中央領導下,不啃下“硬骨頭”決不收兵的決心。
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一些曾經的兩會熱點話題,曾經的“硬骨頭”,因為堅決地“啃”而淡出公眾視野,比如,廢止收容遣送制度和勞教制度,比如實現“同票同權”,比如放開“單獨兩孩”……這給了我們啟示: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改革一定能積小勝為大勝。
啃“硬骨頭”,要敢於革自己的命。譬如治霾,就要敢於舍棄眼前利益,敢於打碎自己的小算盤。走出GDP崇拜情結,下狠手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喚回藍天麗日。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啃“硬骨頭”貴在行動,“表態表了幾十遍,不如甩開膀子干一干。”隻有以過硬的措施抓落實,以有力的監督促改變,堅持准、狠、韌,改一件成一件,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沒有做到的堅決問責,讓“太平官”無容身之地,改革才能扎實推進。
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啃“硬骨頭”的切口和“路線圖”已經明晰。在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嚴三實”的要求,傳遞了中央狠抓落實的決心。我們堅信,抓“實”之后,到了明年這些“硬骨頭”一定能逐一變“軟”、變少,更多的改革紅利帶給百姓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