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作家高洪波遞交了一份名為《建議將兒童文學閱讀納入國家小學課程體系》的提案,個人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提議,但能否保証被編進教材的文學讀物不被隨意刪改同樣值得討論。
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問題民間已經討論多年了,對語文教材裡文章的呆板、無趣怨言很多,不少家長自己動手編教材,民間出版界也形成了民間語文教材熱和自編教材熱。上周,《收獲》編輯葉開還出版了自己編的語文教材《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書名相當挑舋,但用意誠懇。連《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這樣的讀物,都再次被挖掘出來提供給孩子。高洪波提議增加兒童文學,是對現行語文教材不滿的一個反映。但增加兒童文學還遠遠不夠,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這兒。
由於女兒在英國上小學,這兩年我在家開了中文課,跟女兒一塊學語文,教材也包括國內的小學語文課本。但學習課文的過程,實在讓人無法淡定。
比如林海音的《竊讀記》,我曾讀過原著,是一篇真情濃濃的文章,但被選入課本之后,就變了味。課文中有許多刪改的地方,但最搞笑的刪改是課文結尾。課文中寫,作者想起國文老師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林海音老師會寫這樣的結尾嗎?我有點懷疑,重新查找原文,才發現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是:“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裡長大的。”
服了你了,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老先生們,一個“愛”字是洪水猛獸嗎?
拙劣的篡改已經讓我生氣,但讓我感到震驚的,是他們把原文第二段刪了一句話。
課文的第二段這樣寫:“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但原文是:“我趁著漫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那本書放在哪裡?左角第三排,不錯……’”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讀了又讀,百思不解,這句沒任何語病的話到底犯了什麼錯,竟慘遭課文編寫者的剪刀手?因為這句話寫了愛情?怕小學生早戀?如果什麼都不為,你們為什麼連一個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來?
前面的很多刪改已然很嚴重,我反對但會試著去理解他們,也許需要把文章更短一點,更簡單一點,隻不過改得比原文差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刪掉,不是什麼技術問題,而是有關思想,有人想淨化孩子們的思想。
林海音多年擔任《自由中國》雜志編輯,一向對作家文字敬惜如命。再聯想到作家葉開質疑《鳥的天堂》等文章被惡劣刪改,我不能不擔心,在語文課本裡,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刪改得面目全非。
語文課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糧,但教材編寫者卻像是這些精神食糧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揀四,任意妄為,再以次充好灌輸給孩子,來決定孩子的價值觀、審美、趣味。
所以,選什麼文章進課本固然重要,但保証選的文章不被篡改,不被歪曲,保証孩子的思想不被過濾,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啊。
□潘採夫(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