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京華時報:銀行自我革命還需外壓促進

徐立凡

2014年03月12日09:1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銀行自我革命還需外壓促進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銀行的自我革命的話,那麼試點民營銀行就是為之進一步施加外部壓力。僅僅依靠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徹底成長為競爭主體的推動仍是有限的。

  市場化因子,正在全面滲透到傳統金融領域的肌理中,一個競爭性金融格局的輪廓已然浮現。昨日,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開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就能實現。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第一批5家民營銀行的試點工作將會展開。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場化必須走完的“最后一公裡”。互聯網金融初興以后銀行存款的規模性搬家,已經折射出銀行不能成長為完整的市場主體的被動。這種對於競爭的不適應症,在近兩年已經多次顯現,比如階段性“錢荒”的意外出現。如果銀行處於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有生有死,那麼同業拆借利率就有可能避免忽高忽低,對於貨幣政策的誤導以及對市場的負面影響都可以大為減少。

  相較於在“襁褓”中受到保護可能造成的風險,在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后利率突然上升造成的風險要小得多。在百姓對於存款利率偏低,擔心資金縮水的普遍擔憂的情形下,利率的階段性上升等於給了儲戶補貼。這種補貼基本上是銀行將利潤讓出了一部分,除非出現極惡性競爭且存款保險制度跟不上,否則給儲戶補貼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銀行的自我革命的話,那麼試點民營銀行就是為之進一步施加外部壓力。僅僅依靠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徹底成長為競爭主體的推動仍是有限的。利率市場化更突出的效應,很可能表現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簡單市場行為,資金雄厚網點眾多的國有銀行完全有可能吃掉弱小的競爭者,而國有銀行之間的競爭局面則難以形成。如此,則壟斷性的金融格局最多只是被利率市場化敲打出了幾個縫隙,而不能真正破裂。

  因此,在銀行通過利率市場化進行自我革命的同時,還必須給其施加強有力的外部壓力。挑選那些主營業務突出、資金實力強的民營企業發起成立民營銀行,就可以起到促使銀行不斷向市場化前進的作用。當然,民營銀行帶來競爭收益的同時,也會有無法進行破產清算的問題,或將民營銀行作為其主業輸送資金的通道。對此,需要設立防火牆,比如共同發起人制、破產清算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隻將民營銀行視為現有金融格局的補充,強令民營銀行隻服務小微企業。民營銀行應與國有、股份制銀行站在同一平台競爭,市場自會主導民營銀行的錢去哪裡。平等的制度設計,比放開銀行特種經營資格更重要。有了這一前提,金融格局才能別開生面,百姓、企業才能享受競爭之利。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