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南方日報:改善醫患關系從鼓勵和解開始

迅 之

2014年03月12日09:11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改善醫患關系從鼓勵和解開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兩會”舉行的“人大代表依法履職”記者會上說,醫改最核心的是要解決看病貴、看病難,改善醫患關系,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三大問題。現在很多問題出現在大醫院,醫改要讓公立醫院真正公立,真正公益。他說,稍微有點名氣的醫生每天要看50個病人,患者看病像打仗,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這樣醫患關系不可能改善。

  醫患矛盾本來應是一個偽矛盾,醫生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患者對醫生報以感激之情,這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醫患關系的主流,所謂懸壺濟世、醫者仁心,說的就是古人對醫生的敬仰之情。何故到了今日醫患關系如此緊張,在個別地方竟至於刀戈相向?

  按道理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院數量大量增加,再加上公費醫療、城鎮醫保、新農合、大病醫保等多層次醫保體系的覆蓋,中國百姓所擁有的人均醫療水平可謂早已天翻地覆。今日的中國醫院建設大躍進,卻換不來患者對醫務人員的普遍敬仰,其中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醫患關系的惡化,板子不可能僅僅打在一個群體身上。患者有怨氣,醫生也有怨氣,一個雙方都有怨氣的關系體怎麼可能和諧呢?醫生抱怨行醫環境惡化,時不時提防自身安全,在社會上地位大不如前﹔患者抱怨就醫環境差,排隊3小時可能隻能換來名醫的3分鐘,挂名醫號甚至已經成為一門生意。

  一個醫患雙方都不滿意的醫療環境,既需要醫療管理體制的改革,厘清公立醫院的職責,讓公益的歸公益,讓市場的歸市場,讓高水平的醫生能夠享有體面而富有尊嚴的生活﹔也需要改善就醫環境,讓患者不僅看病容易,也能夠有尊嚴地看病,不面對過度醫療。但從社會心理層面來看,醫者與患者的群體和解不可或缺。醫者應當得到患者的尊重,患者也應當得到醫者的尊重,雙方互相尊重,互相滿足對方在醫療邊界以內的正常訴求,二者關系才可能正常化、理性化。

  和解不是說當前醫患矛盾已經到了互相敵視的地步。對患者尊重、為患者著想的醫生仍然是主流﹔對醫生尊重、體諒醫生難處的患者也是主流,然而體現矛盾的支流卻有更具破壞性的影響力。為什麼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大不如以前,為什麼很多醫務人員不再希望子女未來從醫?這就說明對於支流也必須足夠重視,支流所展現出來的破壞力足以改變醫患邏輯。畢竟相對於龐大的就醫需求來說,我國的醫療條件、醫療改革並不能完全滿足,在不能完全滿足的情況下,和解就成為解決矛盾的必然選擇。

  和解不僅僅是態度的變化,不是虛情假意,而是一方面醫院要禁止搞過度醫療,醫生不開大藥方﹔另一方面是患者不能夠按照自己某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就醫,要尊重醫生的專業性,不能進了醫院就要求必須治好病,治得不如意就叫,治不好就鬧。醫者患者互相質疑、互相激怒,互為弱勢群體,這種關系隻能不斷異化,導致看病難、看病貴演變成醫患關系矛盾的激化。倡導和解,也離不開醫療資源的合理分布,應當讓公立醫院服務於公益醫療、大眾醫療,讓市場化醫療手段解決市場化醫療需求,但在這方面的改革還需要邁大步,還需要對公立醫院進行更多公益化改革。

  一點一點地來,先從容易和解的地方開始。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