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政協主席俞正聲作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俞正聲指出,在政協的各種會議和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3月3日中國廣播網)
人民政協參政議政,俞正聲指出的“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可謂既是對政協委員們的殷切寄望,也是對現實環境的突出警醒。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伴隨著中國崛起的堅定步伐,“唱衰中國”的聲音不絕於耳。年復一年,唱衰者鼓吹著“中國崩潰論”,指出現在的“嚴峻危機”和未來的“不可持續性”,不斷給中國開出有毒的藥方。
有“捧殺”也有“棒殺”。“唱衰中國”的聒噪不絕,我們也未必聞之色變,甚至驚慌失措。因為,這種“棒殺唱法”的嘶叫背后,恰恰証明了中國在世界舞台的一天天強盛。我國雖然還有很多的美中不足,但經濟、社會長足發展所帶來的政治地位與日俱增,卻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爭事實。“棒殺中國”或者“唱衰中國”,其實也是一種怕的表現。給中國強盛設置種種羈絆與陷阱,至少也要令其強得更難更慢些,這就成了某些國家一種心照不宣的卑劣共識。
“鼓勵尖銳”須防“唱衰中國”,這當中,“防”僅僅是一個方面,關鍵要立足於一個“信”。正如論家所言,隨著中國崛起,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開始思考西方模式和西方話語存在的問題﹔中國崛起的過程也將是一個中國話語崛起的過程,西方現在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我們不必太在乎。
作為“中國模式”的堅定倡導者,張維為教授對“唱衰中國”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隨著金融海嘯,盛行西方20年的“中國崩潰論”已徹底崩潰: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希臘破產了﹔作為現代議會民主的發源地,英國危機四伏﹔而極力向世界推銷美國模式的美國更是成為了這場“金融災難”的發源地。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國崩潰論”在國內尚有一定市場,也時不時在搗鼓著迷惑視聽。
“唱衰中國”何以由洋轉中、陰魂不散?針對今年“唱淡”中國經濟的大合奏,已有明眼之士歸結為某些唱將的賣力惑眾。故而,這些“唱淡”者雖然歌聲嘹亮、聲勢頗大,卻無一不是包裹著險惡用心或迂腐之思。一言以概之,“唱衰中國”的陳詞濫調,真的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