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對高等教育提出批評:“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大專也沒有什麼區別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建議,國家取消“三本”招生,並將該部分計劃劃入職業教育。
近些年來,質量下滑,已是社會輿論對高等教育現狀較為普遍的評價。如果說少數人的評價可能有偏頗,那麼社會的普遍評價應該是靠得住的,盡管這種評價通常表現為傾向性的、比較模糊的表述,但這至少能為高等教育從業者反思自己提供一個重要參照。
面對這樣的評價和批評,兩位身為大學校長的人大代表“稍顯尷尬”是正常的,但他們截然相反的自我評價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也令人失望。全國人大代表、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征宇認為,“優秀的人才總歸就是那麼一個比例,所以很難說現在的就差了”,他表示不贊同說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一個中專生,認為不能簡單地這樣類比,因為“現在畢業生知識結構肯定比我們那時候要好”﹔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繆協興則針鋒相對,認為“大學畢業生整體素質肯定還是提高了的”,“大學生總體素質,還是在提高的,一代一代都在提高”,他說“現在大學畢業生可能洗碗、洗衣服,獨立應對生活的能力差點,吃苦耐勞精神可能比較少,但是他的計算機現代信息這些能力可以說肯定要強,再加上他綜合性的能力比過去也更全面。他藝術、文化方面的能力肯定不會太差,鋼琴、小提琴、古典音樂他都會來點,這也是不錯的能力”……
兩位大學校長的反駁,或許都有自己的道理和發言的角度,但唯獨缺乏的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的精神。他們的辯駁很像企業老板為自己的產品缺陷找理由,比如一個汽車業的老板,面對客戶對汽車質量的投訴,說自己生產的車雖然容易熄火和剎車失靈,車廂內部裝修污染也很嚴重,尾氣排放也不達標,但汽車操作系統是電腦控制的,還有自動擋,而且車載音響系統也數字化了,這在汽車剛剛發明的時候,或者在幾十年前,都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汽車產品的“整體質量”還是在年年提高的嘛。這樣說能服人嗎,消費者能買賬嗎?平心而論,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過去的精英化的確不能簡單對比,但教育質量的下滑卻也是人們的普遍評價,作為大學校長的知識分子,對此理應有所反思並主動擔責才對,否則高等教育的未來才真正堪憂啊。
教育質量階段性下滑不可怕,隻要努力就有改變現狀的希望,但作為大學校長,如果總是習慣於在封閉的利益格局中自我評價,並從中尋求自我滿足,失去的將是改革的主動性和緊迫感——才是真正可怕的。或許兩位校長覺得,在兩會這麼重要的場合不是搞自我批評的地方,自己作為來自大學的代表,竭盡所能維護大學教育這個行業的聲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果真這樣想的話,既沒必要,也不應該。教育質量,關乎中國在多大程度上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國家,這實在是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在兩會這個嚴肅的場合,爭的不應該是一個行業或一個單位的面子,而應該是國家的面子,這個道理老百姓都懂,大學校長更應該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