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改革”成為主旋律、關鍵詞,傳達的是人心所向、民意所期。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起跑決定后程。通過全國兩會,最廣泛地傾聽民聲、匯集民智、凝聚民力,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2014,一定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開局照亮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還有7年時間。起跑決定后程。今年工作抓得怎麼樣,對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為全面深化改革確定了主基調、指明了推進改革的辯証法,對於指導我們起好步、開好局,全面完成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鮮明地提出“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確立抓統籌、抓方案、抓落實等重要指導方針,到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起跑決定后程”,主持審議通過今年的工作要點等,習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思想,既高屋建瓴又步線行針,既有全局大局上的深刻辯証思考,又有路徑選擇上的周密系統謀劃。短短兩個月來,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從成立、建立領導機制架構,再到有條不紊地推開具體步驟,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意志和運籌帷幄的雄韜偉略。全黨同志要深刻領會、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宏偉藍圖化為一項項具體而扎實的改革行動。
古人說,“道雖邇,不行不至。”再美好的設想如果不付諸實施,最終只是空想。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全黨全國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推進改革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改革”成為主旋律、關鍵詞,傳達的正是人心所向、民意所期。全面深化改革,激發了億萬人民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發的強大正能量。民心可用,乘勢而上攻堅克難,改革一定能積小勝為大勝。
“一年之計在於春。”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起跑決定后程。今年工作抓得怎麼樣,對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經過廣泛動員,各地各部門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組織和部署已基本到位,但題從何破、步從何起,同樣至關重要。哲學家說:“一個人不論干什麼事,失掉恰當的時節、有利的時機就會全功盡棄。”起跑決定后程,飽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是指導我們抓住恰當時節、有利時機,破題起步的方法論遵循。
起跑決定后程,必須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工作的路線圖。找准了突破口和路線圖,就不會散光走樣繞彎路,更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何為改革的突破口?概括起來,就是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堅持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當前,各地各部門在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各自實際明確深化改革任務時,也要這樣聚焦和謀劃。抓住了突破口等於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何謂路線圖?就是要根據改革總戰略抓好統籌謀劃、分清輕重緩急,確保打好“組合拳”,形成“次第花開”的改革局面。對此,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對已經推出的改革舉措,要加強跟蹤了解,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對新啟動的改革舉措或改革試點,要加大組織和協調工作力度,確保取得成效。對需要長期抓落實的項目和任務,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堅持不懈抓下去。對今年條件不具備、暫不啟動的改革任務,要創造條件,抓緊做好前期准備工作,爭取適時啟動。總書記提出的這四個方面的改革舉措,為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指明了著力方向和操作路徑。
起跑決定后程,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習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要抓好已經出台的改革措施的落實,運用好已有試點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強工作協調,使各項改革協同配套,使改革與宏觀經濟運行、與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協同推進。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我們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於法有據、恪守法治底線,推進改革才能在“蹄疾”中“步穩”。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破觀念束縛的桎梏、突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利益固化的藩籬。但需要注意的是,怎麼個“破”法,同樣必須於法有據。我們不能拿現在與改革開放之初簡單類比。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中國了。經過36年的改革開放,我們不僅確立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確立了立足中國國情、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漠視改革開放中探索而來的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脫離法治軌道而“破”,同樣會犯顛覆性錯誤。
習總書記去年11月在山東調研時就曾明確指出,要有序推進改革,“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今天,總書記再次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可以說,在當下法律體系形成、法治理念高揚的大背景下,於法有據要成為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何步驟,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都要接受是否合法的檢驗。當然,於法有據不等於無所作為,而是要著眼於改革與法治的關聯性、耦合性,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改革創新中探索。對那些不適應改革發展的條文,通過法制途徑予以改革和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貿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就是生動的例子。
起跑決定后程,必須建立評估機制。習總書記指出,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麼樣,群眾訴求是什麼,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要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評估。總書記的這一闡述,與他反復強調的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思想一脈相承。對重大改革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對改革效果建立科學評價機制,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改革實踐中的重要體現,是底線思維在實施改革中的科學運用,也是保証各項改革始終在正確軌道上推進的必要前提。
“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我們黨來自人民,我們的改革為了人民,沒有任何利益能超越人民的利益,絕不能容許打著改革的旗號行損害群眾利益之實。如果不是“利民”而是“損民”“禍民”,與黨的宗旨背道而馳,就不是真正的改革,就必須馬上叫停。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更需膽大心細。而從改革起步階段就建立社會穩定的評估機制和改革效果的科學評價機制,將極大減少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風險和各種成本,保証改革的成功。
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什麼方向走。起跑決定后程,相信通過全國兩會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大平台,一定能最廣泛地傾聽民聲、匯集民智、凝聚民力,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2014,一定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開局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