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參政議政,總是很容易想到大詞、大事,攸關公共利益,關乎小到城區、地區,大到國家未來的話題。可以肯定,前面這些都是“兩會”所關注、要探討的議題,但“兩會”是不是局限在一個“關乎宏旨”呢?其實不一定。
“兩會”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議程。一年隻有一次,全國代表、委員會集在一起,對重大事項的討論是必須的。然而,這裡同時也是眾多立法事項的起點。解釋說來,即人大最重要的一項職能在於立法,而哪些事項該進入立法議程之中,都是需要並可以討論的。尤其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無論是國家,還是整個世界及其周邊社會,都在飛快的變化中,使得法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加快,立法、修法的跟進顯得更為迫切。這個時候,“兩會”在確立關切社會現實的立法事項上的作用也更為重要。
什麼事可以納入立法、修法考慮中來呢?傳統類的如稅收制度等議題自不待言,它們恰也是“關乎宏旨”的那部分議題。不過,需要注意到,一些我們生活中看似沒有那麼嚴重,又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甚至常常念叨的話題,同樣得通過立法來實現。這個時候,它們雖然看上去未必“高大上”,卻也是“兩會”要高度重視的議題。假日問題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觀察“兩會”幾天,僅是從媒體報道中,就能看到多個代表委員在為休假發聲。這裡面,有作為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的蔡繼明,也有三亞市長王勇、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禮慧。蔡繼明所提議案,是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國家節假日制度﹔王勇認為,緩解“黃金周”旅游壓力,可考慮每周休1天攢到月底休4天,月月都有小長假﹔張禮慧則是在講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時候,建議設立全民家庭教育日,讓父母放一天假回家陪孩子。表面上看,他們的立場各不相同,所提要求也不一樣,但本質上,這些都與休假有關。
這樣的話題出現在“兩會”是不是不合時宜呢?我不這麼認為。在眾多的話題中,休假可能與我們的生活貼得更近。或許因為這樣,它似乎因為過於“細瑣”而被忽略,但實際上,它也是國家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進一步來看,“兩會”的議題本身在發生著變化,除了一些與現代國家制度息息相關的議題不曾改變外,如教育、醫療、房價在內的民生性話題比重持續增長。這意味著社會不斷發生中,無論是民眾,還是政府所關注的議題重心都會因應著隨之調整。像休假這類民生之上的,與休息權、休閑有關的生活類話題的出現,更大程度上是發展更進一步的結果。而未來類似的討論,隻會增不會減。
至於它該不該由“兩會”討論,前面已經說到了,假日設定本質上需要立法、修法來解決。因此,在“兩會”上把它作為一個立法事項提出,是發揮“兩會”功能的一種體現。“兩會”就是要鼓勵更多的議題作為立法事項被提出、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