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媒體解讀為養老並軌有了“時間表”。日前,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接受採訪時稱,國家層面的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仍在綜合研究,目前改革已設計7套方案。
在民生領域,可能沒有比養老更受人關注的話題。養老保障是兜底性的保障,是為人一生帶來安全感的東西,人人關注它,不分地域、年齡、階層。正是因為承載著所有人的命運,養老的公平性問題變得格外牽動神經。實現養老並軌,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課題,需要時間去做,急不得,但不管怎樣,其重要性、必要性不可否認,呼吁養老並軌的聲音早已持續多年。
當然,需要時間,不等於可以拖時間。就算“公平”可以再拖拖,很多事情已經拖不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改革事項注定是步步為營的,需要前后呼應、環環相扣,各項議題必須精打細算,為后續改革步驟留足時間、空間。也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追求系統協調性。在這個意義上,不能孤立地看待養老並軌,它是改革的重要一環,甚至是決定性的一環——它是各項改革議題中的基礎性議題,有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養老並軌就是實現人的自由流動,而具體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看,就是讓城鄉之間實現人與資源的自由流動。保障待遇跟隨人走,實現城鄉之間自由“切換”,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市民化的轉變過程。政府報告指出,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這不僅是人的地理位置移動,更是人的身份、職業、待遇等等一同完成“城鎮化”,而養老保障這種兜底性的福利待遇,首先就要打通城鄉之間的隔閡。在這個意義上,養老並軌是新型城鎮化改革的一個前提。
養老並軌打通身份隔閡,也為人在企業、機關事業單位之間的流動掃清障礙,方便人在社會上的平等流動。至少,當人在社會發展,社會身份開始“切換”,不會有太多的后顧之憂。這是從保障制度上給人帶來安全感,讓人有穩定的社會預期。事實上,往往掃清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時,就要落腳到養老制度這種基礎性問題上來。正如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養老並軌。
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說明,有眾多改革事項與養老並軌息息相關。養老的制度安排,是給人的一生打基礎,但凡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那些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往往最后都與養老問題發生聯系。養老制度是國家基礎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它不動,很多改革手段動不了。所謂改革突破,不僅意味著要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更意味著要解決這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決定性問題。讓深化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就需要以養老這類問題為“抓手”,增加改革的操控力,為后續深化改革鋪路。
政府工作報告說:改革“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而實現養老公平,就是“最期盼”、“最突出”、“達成共識”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