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專門作了統計,李克強總理在本屆人大會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字出現了77次。無疑,“改革”一定是高頻詞。
記得一次研討會上,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改革得到多數人擁護,為什麼還這麼難?難道不是嗎?改革啟動之初,鄧小平就有一句名言,“殺出一條血路”﹔今天已到了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領導人又在反復強調,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改革似乎真的越來越像革命,像一場戰役。
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轉型經濟學,就對這樣的問題非常感興趣:一個得到多數人認可的改革,為什麼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實施。當時的學者回答是:因為有既得利益集團阻撓。這種既得利益集團,人數可能佔少數,但因其掌控著雄厚的資本與行政權力,因而非常強勢。所以,要使改革得以推進,必須沖破既得利益的藩籬。
上述解釋當然是正確的,但有些意猶未盡。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有一條叫作“損失厭惡”的基本原理,則更明晰地解釋了此問題。
經濟學家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手裡拿著一個硬幣,在街頭隨機攔下一個路人,問他願不願意參與拋硬幣的小游戲。如果硬幣是正面,他將獲得10美元﹔如果硬幣是反面,他將輸掉10美元。結果,拒絕參與小游戲的路人超過九成。
這是不符合標准經濟學理論的。因為該理論認為,人們決策是看預期收益大小。顯然,硬幣正反面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應該有一半的路人願意去碰碰運氣。但在實際生活中,情況正好相反。這表明,對普通人來說,對可能失去10美元的恐懼感,超過了可能獲得10美元帶來的滿足感。
經濟學家還設計了諸多類似實驗。最后,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樣的損失給普通人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等量收益帶來的滿足感。正因此,在面對即將發生損失時,人們往往會為了避免損失的即時發生而選擇放棄遠期不確定性的哪怕是很大的收益,一些人甚至願意選擇冒險。經濟學家把這一現象稱為“損失厭惡”。
進一步的實驗還表明,假定滿足感可以計量,如果某個體意外獲得1美元,他增加的滿足感為1的話﹔那麼,讓他口袋裡已有的錢意外損失1美元,給他帶來的心理損失在2.5至7.7之間。這就意味著,面對同樣的財富,如果還沒有到自己手中時,人們可能願意用一分的努力來賺取﹔而如果這財富已經在自己手中,人們可能願意用三分甚至七分的努力來保住它。這就是“損失厭惡”帶來的效應。
難怪猶太人有句俗語: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與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是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
了解了這一道理,我們應該就清楚,為什麼打破既得利益如此困難。向既得利益開刀,就是要使既得利益者已經“穩拿”在自己手中的利益部分讓渡出來。此時,不僅僅因為既得利益集團往往十分強勢,還因為“厭惡損失”的作用下,既得利益者會拿出比當初賺取財富更大的努力,來阻撓自己手中的“既得利益”被重新分配。而普通的改革者,因為是想爭取利益,其付出的努力程度,一般也就難以達到既得利益者阻撓再分配已有利益時努力的程度。
正因此,要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籬,改革者必須意志更加堅定。特別是,本身又是被改革對象,本身的既得利益面臨再分配時,非有壯士斷腕決心和背水一戰勇氣,的確是不行的。
也正是考慮到“損失厭惡”效應,在如何突破既得利益上,除了需要決心和勇氣之外,經濟學家們還有過這樣的忠告:
一是改革盡量從增量開始。因為增量改革,涉及到的是后續發展成果誰多得誰少得問題,而不是直接對已有財富的再分配,不是與“既得利益”硬碰硬,這樣做可使得矛盾與阻力最小化。去年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案,就明確提出“從增量開始”,即在今后的分配格局中重點傾向於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這是正確的。
二是對既得利益者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既得利益者因為保守既得利益而串謀在一起。正因為保守既得利益力量會很強大,所以,要利用其階層中的裂痕來改變力量對比。
三是賦予改革以“意義”和明確的前景。無意義的財產損失,以及不明朗的預期,會放大“損失厭惡”效應。因此,為了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特別是要說服其主動讓步,改革者要學會“講故事”。讓前者明白:當公平無法實現時,國家未來無法得到保証,既得利益者也將深受其害。因此,暫時讓渡部分既得利益,既體現了一種高尚的社會責任感,也是為了更長遠的更大利益。
盧周來(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