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指環王》中主角佛羅多·巴金斯對藏在他口袋裡的魔戒又愛又恨,把它戴在手指上會頭暈目眩,但摘下來又難擋它的力量。如今中國的電視業也有一枚魔戒,讓這個產業裡的相關人等為之魔怔,為之瘋狂,也為之苦惱,這枚魔戒的名字叫“收視率”。
前些天,有人開始忍受不了收視率的魔咒效應,開始要拋棄它。在2014中國電視制播年會上,電視台和制作公司開始對收視率發難,公布了一組荒誕的數據,証實了收視率存在的荒謬。在相關數據的面前,“收視率神話”轟然倒塌。
好玩的是,看重收視率的是電視台和制作公司,批判收視率的也是電視台和制作公司,但這絕不是自相矛盾,要知道,在被收視率造假禍害得夠嗆的電視業,受害者是大多數,這次在制播年會上的嗆聲者,可以視為受害者們揭竿而起,不跟既得利益者玩了。可是,就算那少數幾家靠收視率贏得關注的電視台和公司,又真正從虛假收視率得到了什麼?
真實的收視率,可以對客觀評價電視劇、理性考察市場,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可一旦“收視率至上”,甚至開始廣泛地收視率造假,那麼它對電視劇真實質量和市場秩序所起到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當收視率成為買方和賣方寫在交易契約裡的一條重要依據,它其實就已經被綁架了。為了實現在購劇合同裡黑紙白字寫的收視率達標標准,制作公司買通收視率統計機構給出假數據,電視台也並非全然不知道收視率注水,但為了博宣傳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電視劇市場的競爭環境下,收視率成為一枚被操縱的秤砣,隨著利益傾向滑來滑去。
為了不讓收視率在市場中扮演攪屎棍的角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制片委員會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提出了申訴,如果不出意外,隨著主管部門的介入,購劇行為中的“收視率承諾”很快會壽終正寢,如中廣協所說,購劇要簽“收視率承諾”的行為“有百害而無一利”。但當這個魔咒被打破之后,電視台用什麼樣的標准來衡量一部電視劇產品的購買價值?
雷劇霸佔熒屏,劣質劇層出不窮,優質劇少之又少,這樣的狀況暴露了兩個現實,一是電視劇評價體系的缺席,二是電視劇創作的萎靡。這兩者又是相互關聯的,正是電視劇評價體系的紊亂,才導致爛劇被匆匆放行。另一方面看,也是因為爛劇急需變現,才催生了收視率造假。讓“收視率承諾”消失於購劇合同中,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電視劇質量,不以收視率來衡量作品的質量優良,採取全方位的評價方式,讓好劇脫穎而出,成為熒屏主流。
在大數據時代,播出前衡量一部劇已經不是什麼很大的難題,電視劇的類型、題材、導演與演員的品牌號召力,編劇的能力和影響力等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看清。有了大數據的基礎,還需要購片人員具有一定的電視劇審美能力,敢於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負責,在購買環節就盡可能地把爛劇擋在門外。
當下熒屏對電視劇有龐大的需求,沒有足夠的優質劇,電視台不得不用爛劇來填充時間。所以,就算收視率造假、收視率承諾在這個產業中銷聲匿跡,一定還會有別的潛規則出現。建議整個電視業界反思根本問題,從劇本抓起,歡迎進口劇競爭,用良幣驅逐劣幣,這才是國產劇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