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將2014年國防預算提高12.2%。這讓一些國家又有了噱頭,炒作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增加國防費怎麼就與軍事威脅畫等號呢?
首先,為什麼中國不斷增加國防費?中國的GDP不斷增長,國防費自然水漲船高,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一些人盯著中國國防費用的增長連續4年超過GDP增幅。在美歐削減國防費的情形下,這就讓他們有了借口,甚至指責中國在挑起亞洲軍備競賽。事實上,相比於印度等亞洲國家,中國的國防費增幅與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安全挑戰仍然是不成比例的。中國內有民族、宗教分裂勢力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外被多個核國家包圍,有14個陸上鄰國與6個海上鄰國——與日本和一些東盟國家還有海上主權爭端。作為負責任政府以及25年來從未對外使用武力的大國,必須增加國防費,增加應對危機、威脅和挑戰的能力。
其次,中國的國防費算不算多?先看比例。中國國防費佔GDP比例普遍低於美國(4.4%)等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國際上2.6%的平均標准。北約規定,成員國的國防預算須達到GDP的2%。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軍事上不結盟,要維護自身安全,國防預算還不足GDP的2%(去年是1.4%),怎麼就成為眾矢之的了呢?再看人均國防開支。美國人均國防開支是我們的7.6倍,日本是我們的3.4倍。中國軍人人均經費和我國國防現代化水平的發展要求還不適應,所以我們需要適當加速。
因此,中國國防費算不算多,看你如何比較,最關鍵的是與國家所面臨的使命相比。從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和挑戰來說,國防費並不算多。要維持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權益,保護中國的戰略通道安全,維護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利益,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中國的國防建設還亟待加速。2014年增加的國防經費將重點向武器裝備傾斜,訓練費用也將相應增長。
從中國的國際責任來說,國防費需要不斷提升。梁啟超曾界定中國的三重身份:“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世界的中國”。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新興國家,這是中國現在的多重身份。中國的國防費不只是用於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還要越來越多地用於中國和平能力建設,使中國在世界維和、搶險救災、沖突地區的戰后重建等方面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更好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與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
第三,中國國防費透不透明?日本政客常稱“中國軍費增長不透明,已成地區威脅”。看這種詰問是否有道理,可以倒過來問,中國不成為地區威脅,隻要國防費透明就行?顯然其他國家不會跟隨日本的邏輯。是否為地區威脅,誰來定義?透明到何種程度算夠?有沒有國際標准?向誰透明?別有用心,就覺得人家是威脅,你怎麼通過每年發布《國防白皮書》等途徑實現軍事透明化都沒用。
總之,不能用“軍費”的老式概念和“中國的中國”這種過時眼光看待中國的國防費增長,糾纏於“透不透明”這種無聊話題,必須更新觀念,即中國的國防費增長不只是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也是承擔中國作為地區乃至世界大國地位的職責所要求。而且,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國防費多少或增幅,而是為誰用、如何用?恩格斯說過,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使用武器的人。同樣,重要的不是中國國防費本身,而是中國奉行的對外政策。作為世界和平的正能量,中國國防費的增加,給世界帶來的不是威脅而是福音。▲(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