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二字總共出現了77次。改革,無疑是政府今年的首要任務。
最近三十多年,“改革”一直是中國最主流的話語,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這77次“改革”,不僅是在詞語數量上實現了突破,在它的背后,更是整個中國對於改革急切的期待。
但真正要推動改革,談何容易?例如,政府工作報告對2014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將GDP增長目標定在7.5%,CPI目標控制在3.5%,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全年赤字目標在1.3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組發展目標數據,與之前外界的預測基本吻合,但是要看到,現在支撐中國發展的要素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凸顯。可以說,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擋期的中國,此時保持增長已經不易。
對於2014年的經濟運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既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同時還要守住通脹的上限。上限和下限的設定,正是看到了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下,提高質量和效益、推進轉型升級和保持增長速度,在一定范圍內是一對矛盾的現實。經過多年粗放式的發展之后,一些地方雖然實現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卻讓高能耗、高污染、高重復的鋼鐵、水泥、房地產等產業成了最主要的經濟支柱,產生了落后經濟發展方式依賴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准箱等落后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是改革的大勢所趨,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國際產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但這些落后產能的背后也代表了數量可觀的就業人數,一旦淘汰又會對就業和經濟增長產生短期負面影響。
淘汰落后產能或許只是中國改革兩難困境的一個縮影。隨著舊有發展方式呈現疲弱景象,財政、金融潛在風險積累,環境承載能力繃緊,住房、食品藥品安全、養老、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增多。此時,再期盼當年那種“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已幾無可能。當下改革之難,難就難在不僅有思想觀念的束縛,而且還有利益固化的藩籬。
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中既提到改革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氣,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改革有可能面對的各種“上限”和“下限”,為改革找到清晰的目標界限。這是一種智慧的改革思路,不僅可以讓各項改革政策“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且也會為更深層次的改革拓展空間、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