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碧波、暖風和煦,美麗的海南島被譽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今天,我們時常反躬自省,如何才能既留下環境優美、適宜度假的“綠色銀行”,又能讓全省九百萬父老鄉親共享改革發展紅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說明,答案隻在“生態立省”四字之中。
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賴以生存、發展的金飯碗,海南的金飯碗就在生態環境。海南的農業是特色產業,能夠富農卻不足以支撐國際旅游島全局﹔新型工業雖然可以迅速做大經濟總量,但受生態環境制約,增長容量有限。長遠來看,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和立省之本。
道理不難理解,但一到具體工作就容易跑偏。一些地方和部門發展服務經濟的興致不高,重心總是悄悄溜回工業、特別是房地產上。原因無非是服務經濟見效慢。這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全社會的觀念與氛圍,影響了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力度與速度。
我們常說,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不能簡單地追求GDP增長率。而在海南這樣一個欠發達的省情之下,GDP考核又不能完全放棄,否則將就業不保、民生堪憂。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唯GDP論英雄,部分原因就在這裡。其實,這些糾結還是沒有搞清發展與民生的關系,鑽進了非此即彼的牛角尖。
服務經濟屬於慢熱型,但對吸納就業、轉型升級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假以時日,定會釋放出更多的經濟社會效益。何況,環境保護好了,旅游業興旺起來了,現代農業、制造業也就有了可持續的拉動力。這種互動效應,才是綠色崛起的辯証之意,才是民生改善的深遠動力。
當然,讓GDP變綠、變優,不能紙上談兵,更關鍵的是調整市縣一級的政績考核機制。把環境成本、結構調整、民生改善列為重要內容,特別是要把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單列、單考。指揮棒先變綠,才能真正激勵那些提質增效、綠色崛起的“潛績”。
旅游業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相比“項目一上、黃金萬兩”的傳統模式,旅游業具有較強的自發性,不是“硬作為”就能迅速帶來起色的。我們將旅游業視為重要產業支撐,就要尊重它得天獨厚的核心競爭力。
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夏威夷、馬爾代夫等,把良好的生態環境當成核心競爭力來經營,故而長盛不衰。在旅游業顯現后發優勢並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的西班牙、新西蘭等國,嚴格控制甚至零發展工業項目,已形成高度共識。因此,海南沒有理由躺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上沾沾自喜,而要更加珍惜這份黃金般的環境資源,按國際標准開發利用好它,為改善中國的生態形象做出貢獻,譜寫出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特區之特也是特色之特,海南要著力在“增綠”和“護藍”上下功夫。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堅定海南的生態立省之路,最需要的是樹立起綠色崛起的政績觀,最迫切的是建立起綠色考核的指揮棒。到那時,會有環境的蔥蘢美好,有經濟的生機盎然,有民生的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