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本屆政府的首份工作報告發布,據媒體梳理,發展、經濟、改革成為這份報告的三大高頻詞。而在兩會輿論場中,改革也是名副其實的核心詞。
“不改革,我連幾千噸玉米都搞不定。”“@新華社中國網事”描述了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苦惱。“飼料大王”都如此,其他的民企可想而知。記者由此感慨,因為管得多、管得“死”,民營企業眼下受到的限制,很多要比“玉米進口配額”更深、更隱蔽。
“全世界醫生都靠技術吃飯,中國醫生靠賣藥吃飯。”鐘南山的這段呼喊實在接地氣,以至於“@人民日報”專門挑了出來。在鐘南山看來,這與其說是醫生道德問題,不如說是醫院體制問題。醫改不應該用抓經濟的思路,而要尊重生命。
韓劇、美劇你來我往那麼熱,我們自己的藝術作品怎麼才能跟上趟?全國政協委員張國立說得很直白:國產電視劇之所以不如引進劇,一是缺乏自主創新,二是審查標准不同導致國產劇選材受限。他反問,“我們能拍出《紙牌屋》這樣的劇,能通過層層審查麼?”
小到“快遞不給政府部門送貨”的吐槽,大到建議“對環保部投票評價,支持率低部長應辭職”……在兩會這個重要的場合,越來越多的人在踴躍爭奪發言機會,這不光是為了一吐胸中塊壘,也是為改革提供具體的“靶子”。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委員希望政府部門“動起來”,公眾也希望作為兩會主角的他們有更出彩的改變。期望之一,是發問、質疑、批評,不能自說自話,而要反映民生關切。《南方都市報》就呼吁“網絡的聲音很有趣,也經常很有誠意,來自會堂的你們不妨多聽聽”。而“@鳳凰網”的“兩會日記”欄目上有一段話也頗有意思。全國政協委員張鳳陽在其參會感言中寫道,按照本然的制度設計思路,人大代表對政府治理應該“少美言多質疑”,政協委員應該“小批評大幫忙”,不過現在相當一部分人感覺,兩會期間“放炮”的多是政協委員,一些人大代表則更喜歡替政府說好話。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張委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