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發展到底成效如何,民眾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比那些雜音更值得我們去傾聽。
唱衰中國經濟,一些海外機構和媒體樂此不疲,隔三差五就出來折騰一下。今年的1、2月份,宏觀經濟一些指標出現波動,便又成了炒作的熱點。對此應當如何回應?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列出數據,坦言“這個不要緊”“要看大局”。不為流言蜚語所動,沉穩守中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對唱衰最好的回應,是治理大國應有的自信。
其實,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吃那套什麼“很大風險,前景堪憂”。從主要數據來看,GDP7.7%,CPI2.6%,就業1310萬,總量上都在基本區間。結構上,貨物進出口首次躍居世界老大,三產首次超過二產,一切都在沿著既定路徑向好。所以說,從威脅論,到唱衰論,我們對這些雜音應當習慣、無視,靠實打實的數據提高自身免疫力。
當然,世上沒有不生病的人,中國經濟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比如收入分配差距,特別是開年以來季節性的數據回落。我們對此從未忽視,都有預案,都已經未雨綢繆,不勞別人操心。事實上,那些標榜客觀公正的西方利益集團的代表,怎麼可能比我們還關心自己的民眾?又怎麼可能給出比我們更好的藥方?
盡管如此,這些唱衰雜音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數據固然勝於雄辯,但是民眾的感受可能更為關鍵。這個,可能是雜音雖被擊敗,還總有點市場的原因。一些時候,就業數據上去了,大學生就業難還是牽動千萬家﹔物價水平下來了,民眾還是經常感覺鈔票不夠花。還有簡政放權走到今天,一些中小微企業依然負擔累累。鞋子合不合適,隻有腳知道。改革發展到底成效如何,民眾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比那些雜音更值得我們去傾聽。
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工作不能只是從數據到數據,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的質量。就業是民生之本,孩子們畢業了好不好找工作,一個月賺多少錢,小兩口攢上幾年夠首付,這些過年時的家長裡短,才是經濟學的大文章。把這篇文章寫好,需要我們穩中求進、守住發展的底線,更需要我們在結構性的收入分配調節上,積極爭取上線,讓“分享改革發展紅利”落到民眾口袋中、心坎上。